动脉斑块是体检报告中的“常客”,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炸弹”。许多人在发现斑块后陷入焦虑:这是不是意味着血管堵了?会不会突然心梗脑梗?其实,动脉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科学认知和及时干预才是关键。

一、动脉斑块究竟是什么?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毛婷彧主治医师介绍,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由胆固醇、钙盐、炎症细胞等物质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形似“粥样”斑块。其结构包括:

脂质核心: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主。

纤维帽:覆盖在斑块表面的保护层。

斑块分为稳定型和易损型两类,后者纤维帽薄、易破裂,可诱发血栓,导致心梗、脑梗等急症。

二、发现斑块后,需明确3个关键问题

1. 斑块的位置和大小

颈动脉、冠状动脉、下肢动脉等不同部位的斑块风险不同。例如,颈动脉斑块可能影响脑供血,而冠脉斑块可能直接威胁心脏。

2. 斑块的稳定性

通过超声、血管内超声(IVUS)或高分辨率MRI可评估斑块性质。易损斑块需积极干预。

3. 血管狭窄程度

狭窄<50%为轻度,50%~70%为中度,>70%为重度。中重度狭窄可能影响血流,需结合症状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三、科学应对的“三步策略”

第一步:调整生活方式——从源头遏制斑块

1.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增加蔬菜、全谷物、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和添加糖。

2.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帮助“清理”血管。

3.戒烟限酒: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摄入建议男性<25克/天,女性<15克/天。

4.控制体重:BMI>24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代谢指标。

第二步:药物干预——稳定斑块,降低风险

1.降脂药:他汀类药物是基石,可降低LDL-C,稳定甚至逆转斑块。若他汀效果不佳,可联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2.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预防血栓,但需医生评估出血风险后使用。

3.降压/降糖药:高血压患者目标<130/80 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第三步:手术干预——严重狭窄的最后防线

1. 支架植入:适用于冠脉严重狭窄(>70%)且药物控制不佳者,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恢复血流。

2.动脉内膜剥脱术:常用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直接切除斑块。

3.搭桥手术:血管多支病变时的选择,建立“新通道”绕开堵塞段。

四、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建议以下人群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必要时行冠脉CTA或造影:

1. 年龄>40岁且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2. 长期吸烟、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3. 直系亲属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

五、关于斑块的常见误区

误区1:“斑块只能手术清除”

早期斑块可通过生活方式+药物控制,手术仅针对严重病例。

误区2:“没有症状就不用管”

多数斑块在破裂前无症状,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误区3:“吃保健品能溶解斑块”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任何保健品可替代药物治疗。

专家提醒

急诊科龙华君主任提醒:动脉斑块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但并非“死亡判决书”。通过科学管理,完全有机会延缓甚至逆转斑块进展。记住早发现、早干预、坚持随访,才是守护血管健康的终极法宝。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毛婷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