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因为它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人们的视力,所以被称为“沉默的视力窃贼”。青光眼排在全球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首位,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025年3月9日-15日

是第18个**“世界青光眼周”**

今年主题为

“AI协同护航,共防青光眼盲”

你是不是也以为青光眼

只是老年人的专利?

先别划走,来一起自查下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以病理性眼压增高为核心危险因素,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及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眼部疾病。从旁中心暗点发展为管状视野,最终完全失明,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年,但损伤一旦形成便无法修复。

正常人类的眼压范围通常在 10mmHg~21mmHg 之间,正常情况下,双眼的眼压应该保持一致,差异通常不应超过 4 至 5 mmHg。

此外,眼压在一天中可能会有波动,但通常这种波动不会超过 8 mmHg。当双眼的眼压情况超出上述正常范围时,应考虑青光眼的风险(不同测量方法可能有差异,需要结合临床评估)。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是在正常范围内,被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对于这部分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的可能性就更加困难。

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青光眼?

关于青光眼有些朋友可能还存在误区,觉得这是一种老年人才会得的病,这种看法并不正确。青光眼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以下几个因素是公认的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我们应当有所了解,结合自己情况重视起来。

**年龄:**40 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尤其是眼轴偏短,存在远视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极高。

**家族史:**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4~9 倍。

**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结构发生改变,也更容易发生青光眼。

**长期使用激素:**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激素可导致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

**其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疾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者,也更容易患上青光眼。

青光眼有哪些症状?

青光眼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同患者因青光眼类型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症状也有所差异。青光眼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虹视:**是指患者在晚上看灯光时,可能会看到灯周围有彩虹一样的光晕。

**眼胀、眼痛:**青光眼患者可能会感到眼球胀痛,尤其是在夜间或长时间用眼后更为明显。眼压急剧升高时,这种疼痛可能更为剧烈,甚至伴有头痛。

**眼红、畏光、流泪:**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眼球因为充血出现眼红的症状,同时,因为眼压升高导致瞳孔散大出现畏光现象;还会因为眼压高导致的角膜水肿及角膜上皮的损伤出现流泪的症状。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在眼压急剧升高时。有些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患者甚至因为胃肠症状而走错了就诊科室。

**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由于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和视野范围逐渐变窄的症状;这种变化通常是逐渐发生的,不易察觉,一般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才可能被觉察。

考虑到青光眼的严重性,如果咱们符合其中一条甚至几条高危因素,就更要注意用眼健康和定期检查。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咱们再聊聊青光眼的防治。

青光眼的预防与治疗

考虑到青光眼疾病的特点及发病机制,对于青光眼的预防主要需要注意以下3 个方面:

第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情绪稳定、饮食有节。

**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情绪波动、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等因素,可以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一方面,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睫状肌水肿、前移,堵塞前房角,使房水流出通道受阻;另一方面,房水分泌过多,后房压力过高,周边虹膜受压向前移而使前房变浅,前房角变窄。这些因素均可引起眼压的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第二,学会正确用眼。

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5~10分钟,可眺望远处或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疲劳。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用眼。夜晚阅读时,光线应均匀、柔和,避免视疲劳。不要长时间低头、弯腰,避免长时间戴墨镜或在暗室停留过久,以免导致眼压升高,诱发疾病。

第三,要重视定期检查。

建议一般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等,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尽早治疗。

第四,控制基础疾病。

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定期检查眼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的继发性青光眼。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因血压波动对眼部血管的影响。

来源: 人民网科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