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35岁的中年人:“最近体检了吗?”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太忙了,没时间”“我身体还行,不用查”。但现实是,35-64岁人群正面临“健康危机”:职场压力、慢性病潜伏、家庭负担……他们既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健康管理的“隐形人”。为何国家免费的基本公卫服务,总被中年人“冷落”?问题的答案,藏在三个矛盾里。

一:服务在“防病”,中年人却在“扛病”

国家公卫服务的核心是“预防疾病”,比如免费体检、高血压筛查、健康档案管理。但对许多中年人来说:

“没病=不需要”:总觉得自己“没症状就是健康”,忽视早期指标异常(如血脂偏高、血糖波动);

“没空=不重要”:工作日加班、周末带娃,抽半天体检“太奢侈”;

“怕麻烦=不信任”:填表格、跑社区、等报告,流程繁琐,担心“形式大于内容”。

结果: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中年群体高发,许多人确诊时已出现并发症,治疗成本翻倍。

二:服务在“家门口”,中年人却在“路上跑”

国家公卫服务的主阵地是社区卫生机构,但中年人却与社区“脱节”:

“上班族≠社区常客”:早出晚归,连社区医院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宣传单≠有效触达”:社区贴告示、发传单,中年人刷手机的时间却被短视频、社交软件占据;

“流动人口≠服务对象”:许多外地务工者以为“只有本地户口才能享受”,主动放弃权益。

真相:不是中年人“不配合”,而是服务需要主动“追上”他们的节奏。

三:服务在“管健康”,中年人却在“拼生活”

中年人的健康困境,本质是一场“现实与未来的博弈”:

“赚钱养家”压过“健康第一”:请假体检扣工资,不如忍忍小毛病;

“短期思维”胜过“长期规划”:熬夜应酬、饮食不规律,只为眼前业绩;

“心理焦虑”藏在“硬扛”背后”:失眠、抑郁不敢说,怕被贴标签。

数据说话:我国35-64岁人群中,超50%存在亚健康状态,但主动接受心理干预的比例不足5%。

破局:让健康服务“对胃口”“省力气”

要让中年人从“被动回避”转向“主动参与”,关键是用他们接受的方式“说人话、办实事”:

1. 服务升级:精准匹配“中年痛点”

推出“职场健康套餐”:针对久坐、熬夜、应酬等场景,定制颈椎筛查、脂肪肝检测、心理压力评估;

企业联动“上门服务”:安排移动体检车进园区,午休1小时完成基础检查;

家庭捆绑“健康积分”:孩子打疫苗、老人体检可兑换父母免费体检券。

2. 宣传破圈:用流量换参与

短视频科普“健康刺客”:用“猝死前兆”“体检避坑指南”等爆款内容敲响警钟;

社群打卡“健康挑战”:发起“21天控糖计划”“戒烟互助群”,用社交激励改变习惯;

企业HR当“健康大使”:通过内部OA系统推送免费服务,关联年假、医保福利。

3. 体验优化:少折腾,多便利

手机一键预约:体检报告电子化推送,异常指标直接连线家庭医生;

“健康档案随身带”:跨城市工作也能同步数据,避免重复检查;

结果“不吓人”:用通俗解读替代专业术语(如“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改为“血管垃圾增多,要少吃油炸食品”)。

中年人的健康,需要一场“社会共担”

健康不是个人的选择题,而是家庭、企业、社会的必答题。

对个人:定期体检不是“找病”,而是给未来“减负”;

对单位:员工健康不是“成本”,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本金”;

对社区:服务触达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只有当健康管理变得“省时、省心、有用”,中年人才能真正从“扛病”转向“防病”。毕竟,预防一道“小裂痕”,远比修补一堵“倒塌的墙”更明智。

来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