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先慧 段跃初

在现代社会,染发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美容方式,无论是白发染黑,还是追求时尚的彩色发色,染发剂都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对于染发剂,你真的了解吗?它从何而来,最初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为什么有些染发剂不会沾染头皮?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的身体又有哪些潜在影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染发剂的奥秘。

一、染发剂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的染发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古埃及人堪称染发的先驱,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他们就知道用热水提取散沫花色素,将头发染成橘红色 ,散沫花色素不仅颜色鲜艳,而且相对天然,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染发方式。在古欧洲,日耳曼人则会用羊脂和植物灰汁混合,以此将白发染黑,这种方法利用了植物灰汁中的某些成分与羊脂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染色效果。罗马人使用过苏木、茜草、紫草茸染发,这些植物中含有的天然色素能赋予头发不同的颜色。

在中国,东汉时期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了一些可使白发变黑的植物,如白蒿能“长毛发令黑”。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醋浆煮大豆来涂发染发,可以起到“发须白令黑”而且“黑如漆色”的效果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已经通过实践掌握了一些天然染发的方法。

早期的染发方法虽然利用了天然的植物或物质,但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染色效果不稳定、持续时间短,而且部分天然染料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或过敏反应。直到1856年,英国的泊金(W.H.Perkin)发现并合成出了苯胺紫染料,才为性质稳定、着色持久的染发产品提供了可能 。1863年,染发剂主要成分对苯二胺(p-Phenylene diamine,PPD)被成功合成,但当时它主要是被用做工业染料。

1883年,法国巴黎梦内脱(Monnet)公司研制出了对苯二胺类化学染发剂,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染发剂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此后,染发剂的种类和配方不断丰富和改进,各大厂商用于生产染发剂的染料中间体多达数百种,各种各样的染发产品充斥市场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早期染发剂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早期对使用染发剂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染发剂的发型师罹患膀胱癌、多发性骨髓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风险显著增加 。1969年,国际贸易组织首次证明,饲料中含有的2,4 - 二氨基甲苯可引起大鼠肝癌。自1971年起,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逐步禁止该化合物被用作染发剂原料 。中国也在不断规范染发剂市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明确列出75种可用于染发剂生产使用的物质及其最大可使用浓度 。

二、染发剂的原料演变

(一)天然原料时代

在化学染发剂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使用天然原料染发。这些天然原料多来自植物,如古埃及人使用的散沫花,其中含有天然的色素分子,能够与头发中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头发的颜色 。中国古代使用的白蒿、大豆等,也都蕴含着可以染发的天然成分。白蒿中的某些物质可能通过与头发的相互作用,促进黑色素的生成或附着,从而使头发变黑。

这些天然原料虽然相对安全,对环境友好,但存在不少缺点。一方面,染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颜色的选择有限,而且很难达到持久的染色效果。另一方面,提取和使用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二)化学原料崛起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原料逐渐成为染发剂的主要成分。1863年合成的对苯二胺,因其出色的染色能力,成为染发剂的关键成分 。对苯二胺能够与头发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从而实现持久的染色效果。除了对苯二胺,还有间苯二酚、4 - 氨基 - 2 - 羟基甲苯、m - 氨基苯酚等苯胺类物质,也常被用于染发剂中 。

化学染发剂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染发的需求。它不仅染色效果持久、颜色多样,而且使用方便,成本相对较低。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化学染发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三、染发剂不沾染头皮的奥秘

很多人在使用染发剂时,都希望它不要沾染到头皮,以免引起不适或潜在的健康风险。那么,为什么有些染发剂能够做到不沾头皮呢?

(一)成分的巧妙设计

现代染发剂在成分选择上尽可能采用不会对头皮产生刺激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成分包括氨基酸、植物提取物和氧化剂等 。氨基酸具有温和的性质,能够在染发过程中减少对头皮的损伤,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滋养作用。植物提取物如芦荟、茶叶等,含有多种对头皮有益的成分,如芦荟中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具有保湿、抗炎的作用,能够帮助头皮保持健康 。

一些染发剂还添加了特殊的成分,能够在头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染发剂沾染到头皮上 。这些成分可能是一些高分子聚合物,它们能够在头发表面形成一层紧密的薄膜,将染发剂与头皮隔离开来,同时也减少了对头皮的刺激。

(二)应用技术的进步

染发剂的应用技术也是保护头皮的重要因素。现代染发剂通常会配备专业的工具,如染发刷和染发碗等,用于将染发剂均匀地涂抹在发丝上 。这种技术可以确保染发剂不会直接接触头皮,而是精准地作用于头发。染发刷的设计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好地控制染发剂的涂抹位置和用量,减少了染发剂滴落到头皮上的可能性。

染发剂在使用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方法,以使染发剂得到最佳的渗透效果,并尽量减少与头皮接触的时间 。一般来说,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染发操作,然后及时清洗头发,可以有效降低染发剂对头皮的影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皮肤类型和敏感度不同,对染发剂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即使是不沾头皮的染发剂,也不能完全排除引起过敏或不适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染发剂之前,如果有头皮敏感或其他皮肤问题,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或美发师的建议 。

四、染发剂对身体的潜在伤害

尽管染发剂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时尚,但它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不容忽视。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频繁使用染发剂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损伤发质

染发剂中多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尤其是劣质的染发剂,很可能在使用后,导致发质受损,引起头发干燥、分叉、断裂,甚至脱发 。染发剂中的碱性物质会使头发的鳞片张开,让染料更容易进入头发内部,但同时也会破坏头发的结构,使头发失去水分和营养。长期使用染发剂,头发的蛋白质结构会被破坏,导致头发变得脆弱易断。

(二)过敏反应

染发剂分为暂时性染发剂、半永久性染发剂和永久性染发剂三类。由于永久性染发剂染发效果持续时间最长,应用最为广泛。然而,绝大多数的永久性染发剂均含有对苯二胺、甲苯二胺等物质,其中,对苯二胺为高致敏原,绝大多数的染发剂过敏都是由于对苯二胺所引起 。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头皮红肿、刺痒、灼痛,重者头皮、脖子和脸部会发生肿胀,起水泡、流黄水,甚至化脓感染 。染发越频繁、染发时化学试剂与头皮接触越密切,发生染发剂过敏的几率就越大。

(三)重金属中毒

无机类染发剂中,含有铅盐、银盐、铁盐等金属化合物,长期反复使用,可引起重金属蓄积中毒 。这些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蓄积,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铅中毒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如头痛、头晕、贫血、腹痛等。

(四)增加患癌风险

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长期频繁染发可增加患癌风险 。例如,中老年白血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存在长期的染发史。染发剂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苯二胺类经加热接触头皮进入毛细血管,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骨髓,甚至可能会引发白血病 。美国相关机构的研究发现,使用永久染发剂与卵巢病、皮肤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的风险增加 。研究人员通过对117200名30 - 55岁的美国女护士进行了长达36年的调查发现,使用永久染发剂的人比未使用的人患皮肤基底细胞癌、乳腺癌、卵巢癌的几率更高,且使用剂量的增加与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呈正相关 。

从健康角度出发,应避免频繁染发,建议每年染发次数不要超过4次,每次染发间隔应在2个月以上,染发前应进行皮试,涂抹染发剂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并且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的染发产品 。

染发剂作为一种改变头发颜色的化妆品,在给人们带来美丽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健康隐患。了解染发剂的起源、原料、不沾头皮的原理以及对身体的潜在伤害,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染发剂,在追求美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