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晶 民航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立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在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从而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常见的贫血病因包括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慢性疾病相关贫血等。贫血相关的检测指标有助于病因诊断和精准治疗。下面将详细介绍转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叶酸与维生素B12、促红细胞生成素、结合珠蛋白等几个关键检测指标,并探讨它们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转铁蛋白是一种负责运输铁元素的蛋白质,类似于运输车辆将铁元素从储存部位运送到骨髓,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贫血、孕期及儿童成长期,身体对铁的需求增加,机体需要制造更多“运输车”来提高铁的利用率以确保铁元素被高效运输至需要的地方,因此转铁蛋白水平上升。然而,转铁蛋白也被称为负性应激蛋白,在创伤、休克、严重感染或肿瘤等应激状态下,其水平会下降,这时它就不能准确反映体内铁的实际需求。此外,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转铁蛋白水平也会因肾脏滤过较多蛋白质而致血液中浓度减低,不能反应体内的铁需求。

转铁蛋白受体位于红细胞表面,负责与转铁蛋白结合后将铁元素带入细胞内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是红细胞外的那段蛋白,可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即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性贫血时,“运输车”转铁蛋白升高,相适应的转铁蛋白受体水平上升,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浓度也随之上升。相比之下,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通常不伴有铁缺乏,此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保持正常,这一特点有助于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贫血。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叶酸与维生素B12在贫血的发生机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叶酸作为核酸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DNA的合成过程。当叶酸缺乏时,细胞核的合成受到抑制,对于快速分裂的红细胞前体细胞而言,这将导致细胞不能如期分裂,而血红蛋白一直在合成,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但成熟度不足,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则作为一种辅酶,通过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促进叶酸的吸收。缺乏维生素B12或存在内因子抗体时,可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产生的激素,主要作用于骨髓,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分裂,维持红细胞的新陈代谢平衡。在晚期肾脏疾病中,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量减少,从而引起肾性贫血。针对此类贫血,单纯补充铁、叶酸等造血原料无法有效缓解症状,需通过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来刺激造血,改善贫血状况。

结合珠蛋白是肝脏产生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与血液中游离的血红素结合(主要由衰老红细胞破坏后产生),防止血红素对组织造成损伤,并将其回收利用。在急、慢性溶血时,大量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的血红素迅速消耗结合珠蛋白,导致其血清水平显著下降。因此,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的降低可作为急、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标志之一。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抗内因子抗体的存在表明机体产生了针对内因子的自身免疫反应,干扰了维生素B12的吸收过程,可能导致恶性贫血。尽管恶性贫血较为罕见,但抗内因子抗体阳性的检测结果仍为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涉及骨髓造血功能的全面受损,往往需要借助骨髓穿刺等更深入的检查手段才能明确诊断。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