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晶 民航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立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定义为血液中血红蛋白(俗称血色素)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和功能运转。常见症状包括脸色发白、乏力、嗜睡、怕冷、心率快等,严重时还可致心脏负担加重。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贫血的分类方法多样,按照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贫血;根据病因则可细分为造血物质缺乏、造血功能障碍及血液供需失衡等多种类型;按严重程度划分,则有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之别。急性贫血通常由急性失血引起,如外伤、手术或交通事故导致的大出血,以及罕见的急性溶血事件。慢性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月经失血、营养不良、肿瘤、慢性炎症或感染等长期因素。在特定人群中,如孕妇和儿童,由于生理需求增加,更容易出现因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等造血必需物质不足而引发的贫血。

从病因角度来看,造血物质的缺乏是最常见的贫血原因之一。例如,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成分之一,缺乏铁会导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减少而至体积减小,形成所谓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于DNA合成至关重要,它们的缺乏会导致红细胞只发育不分裂,故细胞体积增大,形成“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某些情况下,尽管体内铁含量充足,但由于铁的利用障碍(如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同样会导致贫血的发生。骨髓作为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场所,其功能受损也会引起贫血,如白血病、药物等可直接破坏或者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

针对疑似贫血的个体,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首先,全血细胞计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项目,它能够提供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等关键信息。其中,血红蛋白水平是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严重程度的直接依据,我国标准规定,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即视为贫血。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进一步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分析贫血的具体类型。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的MCV、MCH和MCHC均偏低,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MCV、MCH则偏高,MCHC则不一定。

除了基础的血常规检查之外,为了探究贫血的根本原因,医生还可能要求患者进行更详细的检测,如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等。血清铁反映了体内可用铁的量,而铁蛋白则是铁储备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水平下降往往早于贫血症状的出现,提示可能存在铁缺乏的风险。另外一种情况,体内不缺乏铁而是无法利用铁,这时候铁蛋白水平会增高,如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慢性病导致的贫血,如慢性炎症、肿瘤等,铁蛋白水平也可能升高。因此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数据综合判断。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孕期贫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胎儿的成长,母体需要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以支持胎儿和自身的代谢需求,这一过程显著增加了对铁的需求。若未能及时补充足够的铁质,极易发生贫血,进而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研究表明,孕期贫血不仅与新生儿低体重、早产等问题相关联,还可能影响婴儿的认知发展。因此,定期监测孕妇的血红蛋白水平,并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铁剂、叶酸和维生素补充,是预防孕期贫血的重要措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