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本义指河流,故又引申为山间或平原上地势低平的流域。皇甫三川地处陕西蓝田西南,"三川"特指发源于秦岭、清流蜿蜒的库峪河、汤峪河与岱峪河。三河交汇,润泽四方,其流域覆盖焦岱、汤峪、史家寨及小寨四镇,将这片土地浸润为锦绣河川。三水合流后汇入浐河,岱峪河在东,库峪河在西,汤峪河在中,因此皇甫三川亦称浐河川。

"皇甫三川"得名源于隋代名士皇甫诞。隋文帝崩逝后,汉王杨谅于并州举兵谋反。时任总管司马的皇甫诞因忧战乱初平,恐生内乱累及苍生,遂拦马力谏,反遭囚禁。后杨谅出征,主簿豆卢毓私释皇甫诞,共谋闭城拒谅。及杨谅回师破城,城陷之际,皇甫诞以身殉国。其子皇甫无逸后官拜刑部侍郎,为彰父德,表其忠节,于贞观年间奏请朝廷,在长安鸣犊镇建追思碑铭。此碑由宰相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写,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义明公皇甫府君碑》,世称《皇甫君碑》。上世纪五十年代,碑楼拆除后,碑石移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故自贞观年间开始,鸣犊镇南库峪河川得名"皇甫川"。因汤峪、岱峪二河先汇于焦岱镇嘴头村,复于鸣犊镇嘴头村汇入库峪河,故皇甫川虽以库峪河为主体,亦涵盖其他两川,遂得"皇甫三川"之名。

库峪河

库峪河发源于秦岭太兴山北麓,为长安、蓝田界河,东峙云台山,西倚翠华山,是浐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河道全长37.7公里,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是三川中最长的一条。其出山之谷称库峪,位列秦岭七十二峪。

库峪河流域山势峻拔,水土丰沃,河水自南向北蜿蜒而下,经史家寨镇十数村落,终在长安区境内与焦岱河相汇。关于"库峪"得名,《魏书·地形志》记:"其地水甚苦涩,乃曰苦谷"。另传谷中富含金银矿脉致水质涩苦,故初名"苦峪",后世渐渐转换读音为"库峪"。

汤峪河

汤峪河发源于秦岭云台山北麓,东邻紫云山,西接太兴山,河道蜿蜒北流,贯穿汤峪镇十数村落,最终于长安区耶坡村与焦岱河合流汇入浐河。据考证,汤峪河正源起于秦岭主脊北侧月亮石,而《陕西导游》载"浐河发源于汤峪月亮石"之说,印证此河为浐河正源。

汤峪古称石门谷,谷口存军事要塞石门关,关隘位于汤峪口东一公里,双峰夹峙如门,中通丈余,因谷水穿过似穿门而得名,历来为兵家要冲。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避王莽追兵经此南逃,遗存"刘秀石""刘秀桥"等古迹。

唐广明二年(881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开国皇帝黄巢攻克洛阳后遣重兵戍守石门关,防止唐军自豫、鄂、蜀反攻。

唐乾宁二年(895年),昭宗为避邠州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华州节度使韩建的劫持,携朝臣暂居石门镇圣寿寺,待李克用平叛后方归。

明末“闯王”李自成布防于石门关,守将欲降明军,李自成遣大将李友平叛,史称"石门平叛"。

汤峪文化尤以汤泉著称,汤峪温泉始于汉朝,鼎盛于唐朝,是历代皇家沐浴之地。"石门汤"与临潼骊山汤、眉县凤仙汤并称"大唐三汤"。《旧图经》载异僧识泉典故:"唐初僧居此,雪落即融,掘地得温泉。"

天宝年间建皇家汤院,玄宗赐名"大兴汤院",设玉女、融雪、涟珠、漱玉、濯缨五池,各池功能明确:玉女驻颜,融雪调息,涟珠宁神,漱玉活络,濯缨祛疾。玄宗与贵妃常沐此泉,并题诗"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大兴汤院现存《唐明皇杨贵妃石门汤泉沐浴碑记》《蓝田石门汤泉源流考碑记》等珍贵碑记。

清中期秦岭诸谷统改称"峪",石门谷因汤泉盛名易名汤峪,衍生汤峪河、汤峪口、汤峪川等地名体系。清时"石门汤泉"被列入"蓝田八景",更彰显其人文地理价值。

岱峪河

岱峪河发源于秦岭紫云山北麓,流经小寨镇、焦岱镇,其在焦岱镇境内河段俗称焦岱河,最终于嘴头村流出蓝田县境。

焦岱镇古称鼎湖镇,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故此地被后世视为黄帝升天之处。

汉武帝沿用黄帝典故,在此建造鼎湖延寿宫。宫址现存于蓝田县焦岱镇西侧塬地,岱峪河及其支流洋峪河,分别从塬地东、西两侧流过,武帝曾多次于此避暑休养。

三川自秦岭襟怀奔涌而出共同编织出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铸成浐河不息的经脉这方水土的传奇正随着潺潺水声流向比岁月更悠远处……

来源: 陕西水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