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称:大口袋兰、大花囊兰、拖鞋兰、蜈蚣七。功 效:利尿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镇痛。您是否曾有幸目睹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花杓兰?
据传,这种植物曾一度销声匿迹,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在长白山区,大花杓兰再次被发现。初夏六月,阳光和煦而明媚,几株引人注目的大花杓兰,在长白山脚下的茂密森林中,悠然自得地绽放着芬芳。
它的美丽,吸引众多摄影师前来捕捉它们的倩影。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尽管工作繁忙,我还是抽空踏上寻芳之旅。在那片幽静的山林中,被誉为“高山精灵”的大花杓兰,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显得格外耀眼,它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们的美丽。那一朵朵美丽的“口袋”花,相互依偎,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前来寻踪的摄影师兴奋地说:“为了捕捉到它们美丽的瞬间,我已在山里转悠了数日,现在看来,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能够亲眼看见如此美丽的花朵,真的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兰科杓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花杓兰,也是长白山地区珍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是极为珍贵的野生花卉,俗称“狗匏子”,还被誉为“中国北方地区最美丽的兰花”。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和台湾,另外在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也有踪迹。它喜欢阴凉,不愿阳光直射,喜欢湿润,讨厌干燥,15℃至30℃之间的温度,最宜生长。大花杓兰的根是肉质的,适合生长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中,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喜欢在透光的林下生长,恰逢长白山区海拔300—1500米的林缘或草坡上,腐殖质丰富且排水良好,成全了大花杓兰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只有满足充足的水分供应,排水良好的土壤,昼夜温差要大,空气湿度大且空气流通好等条件时,才能让它良好生长。
关于大花杓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遥远的山谷中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她善良、温柔,深受山谷中万物生灵的爱戴。然而,有一天,一个邪恶的巫师闯入这个宁静的山谷,他想要将仙女占为己有。为了保护仙女,山谷中的生灵们团结起来,与巫师展开激烈的战斗。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都疲惫不堪。就在巫师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仙女突然化作一道光芒,变成一朵美丽的兰花,这朵兰花就是大花杓兰。它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山林的故事。巫师被仙女的勇敢和智慧所折服,他放弃邪恶的念头,离开了山谷。此后,山谷中的生灵们围绕着大花杓兰,守护着它,仿佛仙女依然在他们身边。大花杓兰就这样成为山谷中的“守护之花”,它用美丽的花朵和淡淡的清香,给山谷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大花杓兰的花朵形状奇特,色彩斑斓而鲜艳,叶片形态优雅,生长在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大花杓兰的每个低垂的花瓣都拥有一个口小肚大的囊袋,圆乎乎的,胖墩墩的,故别名“大口袋花”。它又像极了女神漂亮的拖鞋,被植物学家亲切地称为“仙女的拖鞋”。几乎所有杓兰家族成员都具有这种“拖鞋”般的特征。在大自然怀抱中,存在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兰花种类,它们的花朵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态各异,结构精巧绝伦,这些精妙的设计,其核心都是为了吸引特定环境中的传粉者。生长在高山地带的大花杓兰,它们的传粉者主要是熊蜂,这种合作关系非常独特,在自然界中却十分常见。实际上,大花杓兰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兰科植物。它的花朵并不为传粉者提供花蜜等回报。相反,它利用这种精密的陷阱,来欺骗昆虫进行传粉。大花杓兰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唇瓣经过特化成了囊状口袋,形成一种类似“口袋”的结构,这种结构既厚实,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口袋”精心装扮成各种造型,用来诱骗昆虫为杓兰传粉。在“口袋”的上方,有三枚形似花瓣的萼片,不仅为花朵增添美感,而且,最上方的那枚萼片还具有保护“口袋”免受风雨侵袭的功能。这种奇特的外观设计,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巧妙的陷阱。
大花杓兰的花朵,通常呈现出艳丽浓郁的粉紫色,上面还点缀着清新的斑点,使得整个“口袋”看起来总是鼓鼓囊囊,非常有诱惑力。而“口袋”上方的开口设计得非常巧妙,形似地洞,暗色脉纹清晰地勾勒出洞口的位置,不禁让人联想到熊蜂在自然界中寻找筑巢地点时的情景。熊蜂是一种在地洞里筑巢繁殖的昆虫,它们会被大花杓兰模拟的地洞所迷惑,误以为找到了理想的筑巢地点,因此毫不犹豫地一头钻进这个“口袋”里。然而,当熊蜂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后,它会尝试各种方法逃生,最后还是按照杓兰预设好的线路撤离,只有这样才可以逃脱。在一番挣扎的过程中,熊蜂的身上不可避免地沾满花粉块。熊蜂似乎并不吸取教训,一旦逃出“口袋”,很快又会被另一个类似的“陷阱”所吸引,再次钻进去。大花杓兰正是利用这种巧妙的机制,诱惑熊蜂一次次为其授粉,从而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地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熊蜂付出了努力,为大花杓兰的繁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大花杓兰不仅花朵大,植株也高大,其高度可以达到五十厘米左右。它有着粗短的根状茎,这是它的显著特征。茎部直立,茎上会覆盖着些许短柔毛,但有时也会变得无毛。在茎的基部,可以看到数枚鞘状结构,鞘状结构上方则生长着三到四枚叶片。这些叶片的形状为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它们的先端逐渐变得尖锐,有的甚至接近急尖。叶片的两面脉络上略被短柔毛覆盖,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柔毛会消失,变得无毛。大花杓兰的花序顶生,也就是说,花朵是从茎的顶端生长出来的。花序上通常只有一朵花,偶尔也会出现两朵花,这种情况罕见。花序柄上覆盖着短柔毛,花苞片的形状类似椭圆形叶片,但有时也会出现椭圆状披针形。花苞片的先端通常短渐尖的形状。花苞片的两面脉络上,通常被微柔毛覆盖。花朵颜色多样,可以是紫色、红色或粉红色,这些颜色的花朵通常带有暗色的脉纹。在极少数情况下,花朵也可能是白色的。中萼片的形状是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合萼片的形状是卵形,其先端呈现出二齿状的裂口。花瓣的形状是披针形,其中两片花瓣向前弯曲,先端逐渐变得尖锐,但不会扭转。
花瓣拱着一个丰满圆润的唇瓣,形状是卵圆形,深囊状,形状接近球形或椭圆形,这枚受到两侧花瓣呵护的囊状唇瓣,也称为花囊,它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即传授花粉。花囊实际就是陷阱,囊口小,囊底宽,且有长柔毛。每到传粉季节,昆虫们会好奇地爬进这个陷阱,寻觅美食,当然也有不小心跌落到里面的。聪明的大花杓兰把中萼片生在花囊正上方是有深意的,这枚华盖般的中萼片,像一把雨伞,可以巧妙地把雨水拒之“门”外,从而避免了雨水对花朵造成伤害,这便是植物的智慧。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大花杓兰,其根茎是一种知名的中药材,名为“蜈蚣七”。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活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浮肿、风湿性疼痛、白带异常、咳嗽、胸胁疼痛以及跌打损伤。此外,将花朵阴干研磨成粉末,可用于止血。大花杓兰在长白山的重现,并非意味着其先前的消失,而是由于其生长环境极为特殊,分布区域相对孤立,呈现零星分布的状态。它们可能生长在险峻的山崖之上,或是在土壤松软、人迹罕至的坡地之中。这些区域鲜有人类涉足,因此,人们可能会误以为该植物未曾在此地生长。此外,大花杓兰的生命周期具有其独特性,其盛开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六月至七月。若在非花期偶遇,由于其外观特征并不特别突出,辨识起来颇具难度。即便在花期相遇,大花杓兰的形态与常见的兜兰极为相似,而兜兰较为常见,这使得大花杓兰似乎并不显得特别稀有和珍贵。从草本植物的角度来看,植物对环境变化和气候条件的敏感性远超动物。因此,即便在某一时期该地区未见大花杓兰,环境和气候条件一旦发生改变,它们仍有可能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界本质上构成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大花杓兰之所以在此地出现,极有可能是由于风力的传播,鸟类的迁徙,或其他动物不经意间,将种子带至新地域所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陈凤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获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志愿者”称号。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