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长辈走路越来越慢,站起来时需要扶着东西,甚至连拧瓶盖都费劲?这些可能不是单纯的衰老,而是肌少症(Sarcopenia)在作祟。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肌少症是一种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逐渐下降的疾病,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肌少症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除了高血糖本身会损害肌肉代谢,某些降糖药也可能悄悄“偷走”肌肉,导致四肢无力、跌倒风险增加。

今天,我们从药学角度揭秘哪些降糖药可能伤“肌”,并教你科学应对。

一、这些降糖药,可能是肌肉的“隐形杀手”

1. 二甲双胍:维生素B12的“克星”
作用: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轻度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
潜在风险:
“偷走”维生素B12:长期服用二甲双胍(>3年)可能抑制肠道吸收维生素B12,而B12是维持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关键营养素。
肌肉乏力预警:手脚麻木、走路像“踩棉花”,可能是B12缺乏的信号。
药师提醒:
长期用药者每年查一次血清维生素B12,缺乏时需口服或注射补充。
搭配富含B12的食物(如瘦肉、鸡蛋、乳制品)。

2. 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
作用:直接补充胰岛素,快速降糖。
潜在风险:
促进脂肪堆积:过量使用胰岛素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尤其是内脏脂肪),而脂肪增多会抑制肌肉合成。
低血糖风险:反复低血糖可能引发肌肉分解供能,加速肌肉流失。
药师提醒:
严格监测血糖,避免盲目加大胰岛素剂量。
联合运动(如抗阻训练)帮助平衡脂肪与肌肉比例。

3.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作用:抑制肾脏葡萄糖重吸收,通过尿液排糖。
潜在风险:
体重下降“双刃剑”:这类药可减轻体重,但部分患者会同时流失肌肉(尤其老年、营养不良者)。
脱水风险:过度利尿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加重肌无力。
药师提醒:
服药期间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每天1.2-1.5g/kg体重)。
定期监测体重和电解质,尤其夏季或大量出汗时。

4. 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
作用:激活PPAR-γ受体,增强脂肪和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
潜在风险:
脂肪“侵占”肌肉:这类药可能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导致脂肪在肌肉中沉积,干扰肌肉功能。
水肿副作用:体液潴留可能掩盖肌肉流失,延误发现。
药师提醒:
心衰、骨质疏松患者慎用。
用药期间定期检测体成分(如内脏脂肪、肌肉量)。

5. 磺脲类(SUs:氯磺丙脲等)
作用: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直接降低血糖。
潜在风险
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可能引发肌肉分解。
体重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堆积,抑制肌肉合成。
药师提醒:
监测血糖波动,避免过度控糖引发肌肉分解。
选择短效药物(如格列美脲),减少低血糖风险。

二、糖友为何更容易“丢肌肉”?

除了药物影响,糖尿病本身也加速肌肉流失:
胰岛素抵抗: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饿死”肌细胞。
慢性炎症:高血糖引发炎症因子(如IL-6)升高,加速肌肉分解。
神经病变: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肌肉“失用性萎缩”(长期不运动而退化)。

三、守住肌肉!糖友必做4件事

1. 用药原则:个体化选择
肌肉薄弱的老年人:优先选择对肌肉影响小的药物(如DPP-4抑制剂)。
已出现肌少症:与医生讨论调整方案(如补充B12或换用GLP-1受体激动剂)。
2. 吃对“护肌营养”
蛋白质:每餐掌心大小的瘦肉/鱼/豆腐,搭配1杯牛奶或酸奶。
维生素D:每天晒太阳10-15分钟,或补充维生素D3(800-1000IU/天)。
抗氧化剂: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坚果(核桃、杏仁)减少氧化损伤。
3. 运动:激活肌肉的“开关”
抗阻训练(每周3次):
弹力带拉伸:双手拉弹力带做扩胸运动,增强胸背肌肉。
椅子起坐:从坐姿站起时放慢速度,感受腿部发力。
有氧运动(每天30分钟):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控制血糖的同时保护关节。
4. 定期“肌肉体检”
家用自测:
小腿围测量:男性<34cm,女性<33cm提示风险(用软尺测最粗处)。
起立行走测试:从椅子站起走3米折返,超过10秒需警惕。
医院检测:双能X线(DXA)或握力测试,每年1次。

四、药师总结:控糖≠牺牲肌肉

降糖药是控糖的“武器”,但需警惕其对肌肉的“误伤”。记住三个关键点:
监测:长期用药者定期查B12、电解质和体成分。
平衡:控糖同时保证营养和运动,肌肉是代谢的“储糖库”。
沟通:若出现乏力、体重骤降,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肌肉是生命的“发动机”,控糖路上,别让药物偷走你的“力量之源”!

温馨提示: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具体用药请遵医嘱,切勿自行调整药物!

参考文献:

[1]Shi PJ, Li YB, Xiao HP. [The impact andmechanism of hypoglycemic drug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sarcopenia].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24 Aug 1;63(8):809-815. Chinese.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40108-00017. PMID: 39069873.

[2]刘娟,丁清清,周白瑜,等. 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8):943-952.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1.08.001.

[3]李丹茜,张晓琳,周双,等. 降糖药物与老年肌少症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12):1643-1650.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4.12.021.

[4]徐媛媛,顾芹. 降糖药物与肌少症研究进展[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6):1346-1349. DOI:10.3969/j.issn.1008-8296.2021.06.055.

作者:邱素君,主管药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药学科

来源: 药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