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皓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胡文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脑外伤与脑卒中一样,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之一,同样需要及时且专业的康复治疗。
在过去,康复治疗多集中于脑卒中患者,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康复认知的提高,脑外伤患者逐渐成为康复治疗的重要对象。尤其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交通事故已成为导致脑外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许多患者在接受了生命抢救后,并未得到应有的康复干预,导致功能障碍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自2009年起便成立了专门的脑外伤康复科,旨在为这些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康复治疗的目标不仅在于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更为患者未来进一步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应尽可能地提前至重症监护阶段,即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便介入。及早的康复干预有助于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停留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根据康复进程的不同,脑外伤康复治疗通常分为三级:一级康复即急性期康复,主要发生在综合医院,从重症监护室开始直至神经内外科的普通病房;二级康复则是指患者转入专业的康复医院或康复医疗机构进行的恢复期治疗;三级康复则是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在家庭或社区进行的康复治疗。然而,目前我国的一级康复虽已纳入多数三级医院的服务范围,但由于资源有限,仍存在诸多不足。二级康复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普及,而三级康复更是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社区层面,康复设施和服务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各异。例如,儿童患者因处于生长发育期,学习能力强,脑功能恢复潜力较大,预后较好;而老年患者则因术后并发症多发,康复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在制定康复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其具体状况。
对于那些遭受严重脑外伤并陷入意识障碍状态的患者而言,其康复之路尤为艰难。根据意识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昏迷、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及觉醒等多个阶段。昏迷是指患者无任何意识活动,缺乏觉醒-睡眠周期;植物状态下的患者虽然生命体征维持正常,但缺乏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最小意识状态的患者则表现出对环境的初步反应,如追踪移动物体或执行简单指令,但仍无法进行复杂的交流。对于此类患者,康复治疗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对医疗资源和耐心的巨大考验。
意识障碍的治疗至今仍是医学领域的难题。尽管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某种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苏醒率,但多种手段如经颅磁刺激、高压氧疗、音乐疗法、中医针灸等已被用于临床实践中,试图寻找有效的治疗途径。此外,家属的情感支持与互动也被证实对患者具有积极意义,如反复呼唤患者的名字或播放其喜爱的音乐,均可激发潜在的大脑活动,从而有助于患者意识的恢复。
除了脑外伤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严重意识障碍,如煤气中毒、严重的脑血管病、溺水、缺血缺氧性脑病等。这些疾病同样需要及时的康复治疗和长期的关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公众对康复医学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服务。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