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晶 民航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伍学焱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在人体的复杂生理机制中,葡萄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其在体内的浓度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以确保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作。
葡萄糖通过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两种方式转化为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是细胞能量的直接来源。在人体这一高度协调的有机体中,葡萄糖的浓度被精确调控,以保持空腹血糖在3.6-6.1mmol/L的健康范围内。当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上升,多余的葡萄糖会被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形成糖原。而在长时间未进食或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肝脏会将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以满足能量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大脑是人体中最依赖葡萄糖的器官之一,即使在静息状态下,大脑所消耗的葡萄糖也占到了全身总量的大约一半。因此,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对于保障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血糖降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消耗过多、以及较为罕见的胰岛素瘤等。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当其分泌过多时,可导致低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若用药不当,也可能出现药物性低血糖。低血糖可导致心慌、头晕、出汗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昏迷甚至死亡,特别是在新生儿中,低血糖可能导致脑部缺氧,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血糖升高更为常见,其诱因多样,主要包括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胰岛素分泌不足(如糖尿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长期的高血糖会对身体造成广泛的损害,特别是对小血管的影响尤为显著,早期没有症状,是“沉默杀手”。例如,高糖浸泡的视网膜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力下降;高糖浸泡的肾脏组织也会致细胞损伤导致肾脏功能异常,如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多尿,甚至发展为少尿。除此之外,高血糖还会增加血管的脆性,影响血液循环,进而诱发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因此,对于血糖异常升高的人来说,及早诊断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很关键。
为了准确监测血糖水平,临床实践中采用了几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测量空腹血糖,即至少8小时内未摄入食物后采集的血糖样本。该指标反映了胰岛的基础功能状态,是评估血糖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波动,仅凭空腹血糖难以全面反映个体的血糖状况。为此,医生还会推荐检测糖化血清蛋白(主要为糖化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前者反映了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后者则涵盖了近2-3个月的血糖变化趋势,两者均能更稳定地指示血糖控制效果,有助于识别血糖波动较大的个体。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可帮助判断血糖控制情况和科学调整药物。除了空腹血糖外,餐前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也被纳入监测范围。这是因为部分患者的血糖异常主要表现在特定时间段,例如餐后血糖升高。通过对这些关键时间点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医生可以更精确地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此外,对于正在调整药物剂量或出现新症状的患者,夜间血糖监测同样不可或缺,以预防潜在的低血糖风险。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家庭使用的便携式血糖仪为日常监测提供了便利。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仍需前往医院接受专业检测。例如,当血糖仪读数与临床症状不符、长期没有校准怀疑仪器准确性、需调整治疗方案时,应选择更为精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