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桥梁历经数十年风雨,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裂缝蔓延,如何避免“未老先衰”?东南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与水泥基织物复合材料(FRCM)正成为工程结构的“智能外骨骼”,通过动态修复与性能调控,让建筑在时间洪流中重获新生。这项发表于《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的研究,揭示了传统结构维护的局限,并展示了智能材料如何革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传统维护之困:治标不治本的“修补游戏”
全球约30%的桥梁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每年因混凝土碳化导致的维修成本超百亿元。传统修复手段如钢板加固、混凝土修补,虽能短期提升承载力,却面临三大瓶颈:
重量负担:钢板加固使结构增重15%-20%,加剧基础负荷。
耐久性陷阱:焊接部位易腐蚀,5年内二次维护率高达40%。
适应性不足:复杂几何形状结构(如拱桥、曲面墙体)难以均匀受力。
论文数据显示,传统方法修复的混凝土梁,10年后抗弯性能衰减率达35%,而使用FRP加固的同类结构仅衰减8%。“这就像给骨折病人打石膏——暂时固定,却阻碍了肌肉自然生长。”论文通讯作者吴刚教授比喻道。
纤维增强技术:给建筑穿上“隐形铠甲”
研究团队提出的外贴FRP(EB-FRP)与近表面嵌入FRP(NSM-FRP)技术,颠覆了传统加固逻辑:
轻质高强:碳纤维FRP抗拉强度是钢材的7倍,重量仅其1/5。杭州某高架桥采用FRP加固后,自重增加不足3%,承载力提升60%。
耐腐蚀之王:在氯离子环境中,FRP加固结构的寿命延长至50年,是钢板的4倍。舟山跨海大桥的监测显示,FRP加固墩柱的锈蚀速率仅为传统方法的1/8。
形态自由:通过预应力FRP布设,可精准调控结构刚度。苏州园林的古建筑修复中,FRCM(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砖砌体的兼容性使裂缝控制精度达0.1mm。
“FRP不是简单的‘创可贴’,而是结构的‘再生系统’。”论文第一作者董志强指出,团队研发的三维FRP锚固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南京长江二桥,解决了大跨度梁体局部应力集中的难题。
从实验室到现场:智能材料的实战突破
研究团队在太湖流域的工程实践,验证了智能材料的革命性潜力:
东苕溪混凝土梁修复:采用NSM-FRP技术嵌入碳纤维筋,抗弯刚度提升72%,疲劳寿命延长至100万次荷载循环,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35%。
楠溪江石拱桥加固:应用FRCM包裹技术,拱脚承载力提高45%,且保持石材纹理美感,成为“隐形修复”典范。
更引人注目的是形状记忆合金(SMA)的应用。在青岛某体育馆钢屋架修复中,预埋Ni-Ti合金丝在温度刺激下产生自适应预应力,裂纹闭合效率达90%,实现“无人工干预修复”。
未来图景:自愈混凝土与纳米技术的“基因疗法”
研究团队勾勒出未来建筑的“自我修复”蓝图:
微生物混凝土:嵌入巴氏芽孢杆菌的混凝土,遇水激活分泌碳酸钙,自动填充裂缝。实验显示,0.3mm裂缝可在28天内完全愈合。
纳米增强材料:石墨烯改性水泥的抗压强度提升40%,导电特性还可实时监测结构健康。
数字孪生运维:结合BIM与物联网,实现结构性能的实时预测与动态加固。苏州工业园区某超高层已试点该技术,维修响应速度提升80%。
“未来的建筑将像人体一样,拥有感知、自愈与再生能力。”吴刚教授展望,团队正研发的4D打印混凝土,可根据环境变化自主调整形态,应对极端气候挑战。
挑战与展望:成本与标准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前景广阔,智能材料的推广仍面临壁垒:FRP的初期成本是传统材料的2-3倍,且国内标准体系尚未完善。研究团队建议:
政策引导: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纳入基建评估体系,推动绿色建材补贴。
产学研融合:建立FRP工程数据库,开发低成本的玄武岩纤维(BFRP)本土化产品。
标准创新:制定智能材料施工规程,如《FRCM加固砖混结构技术规范》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我们不能用19世纪的材料,修建21世纪的工程。”论文合作者王海涛强调,智能材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拼图。
结语
从纤维增强到自愈混凝土,从“治病”到“治未病”,智能材料正在重写建筑的生命周期。这项研究揭示:真正的结构安全,不在于对抗时间,而在于与时间共舞——让每一座建筑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坚韧从容。
来源: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