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爆发的流行性感冒
总是在季节变化时悄悄潜伏进我们的生活。
很多时候,小朋友们、大朋友们
在出现高热、咳嗽、头痛、
肌肉酸痛等表现之后,
才惊觉原来已经被流感病毒感染啦!
宝爸宝妈:医生,那这么多人被感染,到底怎么办?该吃什么药?
医生:患流感之后,疾病所导致的高热、咽痛、乏力、全身疼痛等不适,会使我们茶不思、饭不想,“衣带渐宽人憔悴”。因此,针对流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未病先防。
图源:pixabay
流感预防措施
常规预防措施
0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特别是在外出回家、进食前及咳嗽、打喷嚏后。
避免接触口鼻:尽量避免用未经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病毒入侵的可能性。
咳嗽和打喷嚏时的礼仪:使用纸巾或肘弯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02环境卫生及消毒
定期清洁家庭和工作环境:消毒剂清洁高频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手机、键盘等。
保持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毒浓度。
03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增强免疫力。
适度运动:年长儿童可以保持适量的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充足睡眠:确保每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04避免密切接触
尽量减少与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流感高发季节。
流感疫苗接种
01接种流感疫苗有效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它不仅能减少感染流感的风险,还可降低患流感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流感疫苗通常会在接种后2周左右产生抗体,有效保护期为6个月至1年。
02优先接种对象
《儿童流感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本》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推荐以下人群为优先接种对象:
(1)6~59月龄的儿童;
(2)<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3)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场所人群。
03疫苗种类
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疫苗(IIV3)、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和四价灭活疫苗(IIV4).
IIV3和IIV4有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可用于≥6月龄人群接种,包括0.25mL和0.5mL两种剂型;
LAIV3为冻干制剂,用于3~17岁人群,每剂次0.2mL。
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
04接种时间
建议最好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免疫接种,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同一流感流行季节,已按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重复接种。
合理的个人卫生习惯、环境清洁和接种流感疫苗是全面防控流感的有效方法。
积极预防和及时接种疫苗,
不仅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也有助于减少公共卫生负担。
但是万一流感病毒突破防线
使小朋友们患病了
我们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得了流感之后,
小朋友们该如何用药吧
流感用药TIPS
如何用药
01
对于患流感的宝宝们,需要评估宝宝们的一般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症状起始时间及本地流感流行状况等诸多因素,来确定流感宝宝的治疗方案。通常,建议发病后48小时内给予经验性抗病毒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更好。但在出现流感样症状48小时后抗病毒治疗依然有效。
02
目前,可应用于临床的特异性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有阿比多尔、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法匹拉韦、玛巴洛沙韦等。
03
对于5岁以上健康的症状轻微的流感宝宝可以暂不用药,居家观察,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感染他人。多休息,适当多喝水,发热时对症处理,如果症状加重,需及时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及就医。
抗流感病毒药物用法、用量及疗程
注:图表引用自《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年版)》,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12)
流感高危宝宝用药注意事项
哪些是高危宝宝
对于年龄小于5岁(特别是小于2岁)、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的宝宝们,在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
此外,患流感后发热持续时间长、病程中出现喘息或气促、合并侵袭性细菌感染等,也是宝宝们可能会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因素。
高危宝宝尽早用药
针对高危宝宝,即使症状轻也建议尽早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可选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5岁以上的宝宝们还可选用玛巴洛沙韦。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奥司他韦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于这部分宝宝,可将奥司他韦与食物同服以提高药物耐受性。
玛巴洛沙韦虽导致恶心、呕吐的概率较小,但仍然有引起胃肠道不适的可能。玛巴洛沙韦也可与食物同时服用,但应避免与乳制品、钙强化饮料、含高价阳离子的泻药、抗酸药或口服补充剂(如钙、铁、镁、硒或锌)同时服用。
了解过以上的小知识,
相信能够帮助大家在面对流感时
不再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流感来势猛,应对有妙招。
早诊早治疗,病去身体好!
参考文献:
[1]《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年版)》,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12)
[2] 儿童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和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实践指南(2024版),中华医学杂志, 2024,104(40)
供稿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作者:常宇南、陈瑞
审核专家:张祯祯 主任医师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