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全自动驾驶汽车(L5级别)撞伤行人时,谁该负责?是车主、乘客,还是汽车制造商?传统法律和伦理分析认为,若人类对事故毫无控制权,则不应追责。然而,一项发表于《工程》(Engineering)期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矛盾现象:尽管自动驾驶汽车的用户(车主或乘客)对驾驶行为毫无干预能力,但公众却认为他们应比传统出租车乘客承担更多责任。这一发现挑战了技术、法律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固有逻辑,也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敲响了社会心理的警钟。


技术革新下的责任迷局

自动驾驶技术被寄予厚望:减少人为失误、提升道路安全。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的分类,L5级别车辆完全无需人类干预,车内甚至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然而,当事故发生时,责任归属成为棘手问题。传统法律体系以“控制原则”为核心——谁控制车辆,谁担责。理论上,L5事故责任应转移至制造商或系统开发者,用户仅是“乘客”。

但现实中,公众的直觉判断却与此相悖。研究团队通过三个研究、七项实验(总样本量达2668人)发现:当L5自动驾驶汽车与传统出租车造成相同事故时,L5车主和乘客被分配的责任显著高于传统出租车乘客。例如,在责任分配实验中,L5车主平均需承担约30%的责任,而传统出租车乘客仅被分配10%。这一差异在韩国与中国的跨文化实验中均稳定存在,甚至当参与者假想自己为L5用户时,仍认为自身需承担部分责任。


“合理预见性”:责任认知的隐形推手

为何公众会将责任归于“无辜”的L5用户?论文提出了关键机制——合理预见性(Reasonable Foreseeability)。研究发现,公众认为L5用户在使用前应预见到潜在风险,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可能出错”。这种预期使得用户被默认为“知情者”,即使他们实际上无法干预车辆决策。相比之下,传统出租车乘客通常被视为“被动接受服务者”,公众默认其无法预见司机行为。

这一发现与法律中的“过失责任”原则不谋而合:若个人本应预见风险却未采取行动,则需担责。然而,自动驾驶场景的特殊性在于,用户的技术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研究指出,公众可能高估了普通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局限性的了解,从而形成认知偏差。


社会影响:技术普及的“心理路障”

责任归属的认知矛盾可能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产生深远影响:

  1. 用户心理负担:消费者可能因担忧“背锅”而抵触购买或使用L5车辆。
  2. 法律与实践脱节:目前,部分国家(如中国深圳)已出台法规,要求L5车主或运营商先行赔偿事故损失,再向制造商追责。然而,公众的“追责惯性”可能导致用户成为“道德缓冲区”,加剧社会不公。
  3. 保险与赔偿难题:现有保险体系尚未明确L5事故的责任分摊比例,公众认知偏差可能倒逼保险公司制定不合理条款。

论文作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刘鹏教授指出:“技术开发者常假设‘去人类化’能消除责任争议,但公众的认知逻辑更复杂。政策制定需兼顾技术现实与社会心理,避免用户沦为‘责任海绵’。”


未来之路:技术透明与公众教育

要化解这一矛盾,需多管齐下:

  • 技术透明化:制造商应明确告知用户自动驾驶系统的局限性,例如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况下的潜在风险。
  • 公众科普:通过案例解析和模拟体验,帮助公众理解“控制权”与“预见性”的边界。
  • 法律细化:区分“技术缺陷”与“使用场景风险”,避免一刀切的责任分配。

研究团队呼吁,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认知的“压力测试”。唯有平衡技术创新与公众信任,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


结语
当机器成为“司机”,人类的责任并未消失,而是被重新定义。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完美的同时,必须直面人性中的认知惯性。自动驾驶的终极挑战,或许不是算法,而是人心。

来源: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