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静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副主任医师

赵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白文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主任医师

很多女性朋友都听说过“子宫内膜增生”这个名词,对于不了解它的朋友来说,可能会认为子宫内膜增生就是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感觉有些恐慌。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的关系:

在正常月经周期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通过精密的内分泌调节机制控制着生殖激素的分泌。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孕激素则在排卵后发挥拮抗作用,防止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若孕激素拮抗作用不足,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

WHO根据是否伴有细胞异型性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两种类型: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前者多由雌激素持续刺激引起,与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相关,其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低(<5%);后者属于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癌变率为8%-27%。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需根据病理类型分层管理:无非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可药物保守治疗;非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需积极药物或手术干预。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病理特征综合制定。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主要与子宫内膜长期暴露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有关。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的女性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具体危险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患有代谢相关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肥胖: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可将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糖尿病: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女性的2-4倍,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有关;高血压: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激素代谢而增加风险。

第二、患有生殖系统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慢性无排卵导致孕激素缺乏;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可分泌过量雌激素;不孕症:与排卵功能障碍相关。

第三、初潮过早或绝经延迟的女性。初潮过早(<12岁):延长子宫内膜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绝经延迟(>55岁):卵泡储备耗竭导致无排卵周期增加,孕激素分泌不足。

第四、外源性激素暴露的女性。绝经后不规范的激素替代治疗:单纯使用雌激素治疗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他莫昔芬治疗: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长期使用增加患癌风险。

第五、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综合征的患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综合征,终生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40%-60%。

子宫内膜癌警示信号:

子宫内膜癌早期常无症状,故定期妇科检查十分重要。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见的警示信号包括:

1.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前女性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7天)或经量增多(>80ml/周期);绝经后女性出现任何形式的阴道出血均属异常。

2.阴道分泌物改变:包括分泌物量增多、性状改变(水样或血性)或伴有异味。

特别提示: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占90%的病例。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首选经阴道超声检查,评估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后女性正常值≤4mm)及宫腔情况。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行子宫内膜活检或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以明确诊断。需强调的是,这些症状虽非子宫内膜癌特有,但及时就医、规范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如果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我们还要做影像学检查来进行临床分期,从而决定治疗方式或者手术范围。盆腔增强核磁共振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及位置、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是否受累、附件区有无转移以及盆腔淋巴结情况。我们还要了解是否有远处转移,比如可以通过胸部CT检查判断有没有肺转移。此外,可辅助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CA125,在晚期患者中可能出现升高,而HE4,作为新型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当然,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尽早明确诊断,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