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而,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一些人却感到疲惫、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春困”和“伤春”的现象。泉州市心理援助热线中心负责人、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刘华杨提醒,这些症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反应,也可能与精神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伤春:
季节性情绪失调的表现
伤春,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对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这种情绪的产生,一方面与人体内的激素变化有关。春季日照时间变长,人体的褪黑素分泌减少,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情绪的稳定性。
刘华杨说,伤春在心理学上属于季节性情绪失调,这种情绪波动在春季尤为常见,尤其是在面对生活压力或情感问题时。如,一些本身就性格敏感的人,面对春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的景象,容易引发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尤其是那些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更容易触景生情,陷入伤春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比如,古代文人常以诗词抒发伤春之情,“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便生动地描绘出那种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哀伤。如果伤春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春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信号
“春困,是春天里常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常表现为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刘华杨说,从生理角度来看,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人体的新陈代谢变得活跃,体表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流向体表,相对地,大脑的供血量减少,从而导致人容易感到困倦、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春困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也可能是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它还可能对我们的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春困状态下,可能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功能。人的情绪容易变得低落、烦躁,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幅下降,这种状态如果持续时间较长,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例如,一些学生、职场人士因为春困影响了学习、工作表现,而频繁在学习、工作中出错,进而受到批评,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负面情绪不断累积,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压力,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
应对:
增加轻松户外活动
无论是春困还是伤春,若不加以重视和干预,都可能对我们的精神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规律作息。首先,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至关重要。避免熬夜,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才能更好适应季节变化。教育部、心理学专家、医学专家研究共识,明确要求睡眠生理需求时间为:小学生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研究发现午休最佳睡眠时间是20分钟。
合理饮食。合理的三餐饮食要考虑营养均衡且多样化,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晚餐不宜过晚、过饱,避免太甜食物,因生长激素与血糖是此消彼长的;优质蛋白摄入尽可能在睡前4—6小时,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从而影响身体状态,加重疲劳感。
适度运动。春天阳光明媚,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接触阳光,是改善精神状态和提高智商的有效方法。可以选择轻松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登山等。
心理调适。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学会正视并接纳它们,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此外,保持乐观的心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也能有效抵御伤春情绪的侵袭。
春季是心理问题高发期,尤其是对于有抑郁、焦虑倾向的人群,应特别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如果春困或伤春的症状较为严重,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来源: 泉州医生 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