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来源:陕西省日间医疗学会科普分会、空军第九八六医院 王博
1925年3月12日,我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溘然长逝。此后,国民党政府举行植树节,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法定的植树节,一方面旨在号召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履行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义务,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不过,时年仅仅59岁的孙中山先生又是因何病去世的呢?
根据现存北京协和医院的英文病历资料,孙中山先生本就患有胆结石、胆囊炎,在病逝前出现黄疸、发热、浮肿等症状,经中德美等国多位名医协同治疗,但病情依然很快恶化,最终溘然长逝。之后,协和医院病理科卡士副教授经过尸检发现,孙中山先生的胆囊和肝脏都“坚硬如石”,病逝原因确系“胆囊腺癌并肝脏、肺脏、横膈、肠道多发转移”。
就此,胆囊癌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胆囊癌的自然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一,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但因为胆囊癌缺乏有效的检查预警手段和特异的化验项目指标,发现时往往已达中晚期;加之胆囊与肝脏、胰腺等重要脏器关系密切,较易发生淋巴转移,各种治疗方法对于胆囊癌的效果不佳,平均5年生存率低于5%!
图片来源:花瓣网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胆囊癌的发生与以下主要危险因素相关。
1.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胆囊结石的直径和数目与胆囊癌的发生呈正相关。胆固醇性和混合性结石的危险度更高。
2.胆囊息肉样病变
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的特征①直径≥10 mm;②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③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④腺瘤样息肉。
但是请注意,直径≥10 mm并不是胆囊息肉癌变的条件,更小的息肉同样具有癌变风险。
3.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或点状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囊壁钙化可形成瓷性胆囊,约25%的瓷性胆囊与胆囊癌发生高度相关。
4.“保胆取石”术
“保胆取石”术后,导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并未消除,而且手术本身还导致了胆囊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还包括:
1.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变异。
2.胆囊腺肌症/胆囊腺肌增生。约6%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合并胆囊癌。
3.胆道感染。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会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
4.肥胖与糖尿病。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作用会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图片来源:花瓣网
5.年龄和性别。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胆囊癌发病率是男性的2∼6倍。月经初潮早、更年期晚、多胎怀孕和生育的女性,胆囊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7.遗传学和基因突变。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8.吸烟。吸烟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剂量、吸烟时间呈线性正相关。
图片来源:花瓣网
9.化学暴露。胆囊癌患者外周血中黄曲霉毒素、重金属(镍、镉、铬等)水平高于健康人群,可能与细菌释放β-葡糖醛酸酶或化学性游离毒素直接接触胆囊黏膜,诱导癌变发生有关。
但是,胆囊癌也是少数几种通过早期手术、能够完全避免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具有明确危险因素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等胆囊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清醒辨识“有症状再治疗”“结石大再治疗”“保胆取石效果好”等错误观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治疗策略,早期、规范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癌变悲剧,种植健康希望。
来源: 科普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