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金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张 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后壁中部的一团淋巴组织,属于人体的免疫器官,具有免疫功能。出生6个月后腺样体开始发育,两三岁时增生比较活跃,到六至七岁发育到最大,十岁后开始逐渐萎缩,成年后腺样体组织基本就消失了。

如果腺样体过分肥大,并且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称之为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为病理现象,常见于儿童,常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肥大。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相关,如果父母在幼年时期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或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并伴有腺样体肥大,那么孩子往往也较易出现这种情况。

外界因素则是与反复的炎症刺激有关,如频繁感冒、急慢性鼻咽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这些周围组织器官的炎症可以波及至鼻咽部,导致腺样体在局部炎症反复刺激下异常增生。反之,腺样体一旦反复感染,其内部会留存相关细菌和病毒,进而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二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孩子患有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机体淋巴组织增生活跃等疾病,也可增加腺体样组织增生肥大的风险。

在儿童期,如果腺样体由于反复的炎症刺激出现增生肥大,即使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到成年以后也可能无法完全消失,遗留腺样体残体。

儿童腺样体过分肥大会堵塞后鼻孔,从而导致鼻腔通气不顺畅。晚上睡觉的时候,特别是仰卧位时,由于软腭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悬雍垂下坠,会和肥大的腺样体一起堵住后鼻孔,导致气道狭窄,就会出现打鼾,伴张口呼吸,甚至出现呼吸中断,也就是睡眠呼吸暂停,更严重者会导致憋醒,严重影响夜间氧供和睡眠质量。

中耳鼓室与鼻咽部之间有一个管道,叫咽鼓管,中耳借此经鼻腔和外界相通。当外界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通过咽鼓管开放气体进出,可以使中耳鼓室内压力与外界保持平衡。当出现腺样体肥大时,肥大的腺体组织可能会压迫咽鼓管鼻咽部开口,导致咽鼓管无法正常开放,鼓室腔与外界隔绝,鼓室内气体逐渐吸收后,外界气体无法进入补充,从而在鼓室腔内部形成负压,组织液渗出导致积液形成,使中耳传音结构传导效率下降,引发传导性耳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耳痛及听力下降,往往与其有关。此外,感冒时鼻腔及咽鼓管黏膜肿胀,会进一步加重咽鼓管功能障碍,而乘坐飞机时,外界气压的迅速大幅度变化会引起鼓室内外更大的压力差,因此,分泌性中耳炎在感冒或乘坐飞机时更容易出现,也被称为航空性中耳炎。

鼻窦的开口在鼻腔内,其中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蝶窦开口于上鼻道。正常鼻腔分泌物引流途径为经鼻咽部至口咽部,而肥大的腺样体组织也容易堵住该通道导致鼻窦分泌物引流障碍,从而引起鼻窦炎,腺样体肥大问题不解决,这种鼻窦炎会反复发作。

儿童时期长期采用张口呼吸的方式,会显著增加口腔的呼吸量,进而导致硬腭逐渐上移,上牙前突,而下颌骨则可能因发育受限而显得较小。这种呼吸模式还会引起鼻腔的废用性发育迟缓,表现为鼻梁塌陷,最终形成所谓的腺样体面容,表现为硬腭高拱、牙列不齐、上颌骨变长、眼距增宽等。此外,鼻腔的缩小还会对鼻中隔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限制其正常生长,从而增加鼻中隔偏曲的风险。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睡眠中出现打鼾及呼吸暂停会导致机体缺氧,血氧饱和度下降,进而引起憋醒。长期睡眠过程中反复觉醒、缺氧,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学习以及身高体重的发育。另外,反复憋醒还会导致尿床等情况的发生。

目前,诊断腺样体肥大最简单、最准确的方法是内镜检查,软性的电子鼻咽喉镜或纤细的鼻内镜经鼻腔导入,可以直观的看到腺样体,从而观察腺样体的大小,有无炎症反应、充血以及后鼻腔被堵塞的程度等。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儿童腺样体肥大如果是初发,主要表现为充血肿胀,可以首选药物治疗,以局部激素类药物为主,也可以用抗菌、抗病毒或激素类药物冲洗鼻腔。如果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需要口服抗病毒、抗菌药物,如考虑存在过敏反应因素,需加用抗过敏药物。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腺样体肥大,若半年或一年内持续存在不消退,或者在一次感冒刚好后不到半个月再次发生呼吸道感染,并伴随分泌性中耳炎及睡眠打鼾等腺样体肥大的症状,需要反复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通常可以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即腺样体切除术。

目前,儿童腺样体切除手术已相当成熟且微创,可以在内镜引导下使用低温等离子等各类物理器械直视操作,在保护咽鼓管圆枕等正常组织的情况下精准切除腺样体,手术范围小,创伤很小,出血极少。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手术经口、经鼻进行都可以,一般采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疼痛感很轻,几乎不影响正常生活,一般使用鼻腔收缩剂保障鼻腔通畅,同时全身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即可。

虽然腺样体是淋巴组织,具有免疫功能,但咽喉部位还存在腭扁桃体、舌根淋巴组织、咽壁淋巴组织等免疫组织。因此,切除腺样体以后,体内还有很多能够替代腺样体的免疫器官存在,临床也并没有发现因腺样体切除,而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但是,对于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在决定切除腺样体时需谨慎考虑。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