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你能想象吗,有一种原本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竟在癌症治疗领域大放异彩,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医学突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李文群研究员团队的一项研究,成功揭示了二甲双胍对蒽环类化疗药阿霉素的“增效减毒”作用,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高级科学》上 ,在医疗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阿霉素:疗效显著却“暗藏隐患”
阿霉素,这位癌症治疗领域的“老将”,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就像一位英勇的“细胞战士”,能精准地嵌入癌细胞的DNA双链之间,把癌细胞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搅得一团糟,让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被迫按下“暂停键”。凭借这一强大的抗癌能力,阿霉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为无数患者延长了生命,带来了生存的曙光。
然而,阿霉素并非十全十美。它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还会对我们的心脏发起“无差别攻击”,有着严重的心脏毒性。被阿霉素盯上的心肌细胞,就像被恶魔诅咒了一样,线粒体这个细胞的“能量工厂”会遭受重创,无法正常为心肌细胞提供能量;细胞内还会疯狂产生活性氧,这些活性氧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子”,肆意破坏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分子,导致心肌细胞伤痕累累,最终心脏功能受损,心力衰竭的风险大大增加。这一严重的副作用,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限制了阿霉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也让医生和患者们在治疗时陷入两难的困境。
二甲双胍:“跨界”抗癌,创造奇迹
就在大家为阿霉素的心脏毒性而苦恼时,二甲双胍这位“跨界英雄”登场了!原本作为降糖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大显身手的它,在癌症治疗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二甲双胍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细胞保卫战”。它首先把目光投向线粒体,全力保护这个“能量工厂”的正常运转,就像给线粒体披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让阿霉素的攻击难以奏效,确保心肌细胞能持续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接着,二甲双胍又开启“抗氧化模式”,减少活性氧的产生,就像在细胞内撑起了一把“防护伞”,把那些危险的活性氧统统挡在外面,避免心肌细胞受到氧化损伤。不仅如此,二甲双胍还巧妙地诱导心肌细胞进行保护性自噬,就像为细胞安排了一群勤劳的“清洁工”,及时清理细胞内受损的成分,让心肌细胞始终保持干净、健康的状态,免受阿霉素的伤害。
在增强阿霉素抗肿瘤活性方面,二甲双胍同样表现出色。它像一位机智的“情报员”,下调PD - L1这个免疫检查点蛋白,让肿瘤细胞失去了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的“隐身衣”,被免疫系统一眼识破。同时,二甲双胍激活AMPK信号通路,就像给细胞内的“能量开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调节细胞的代谢和生长,使肿瘤细胞在阿霉素的攻击下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一击。
新型纳米药物PMDDH:强强联手,共克癌症
基于二甲双胍对阿霉素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团队乘胜追击,成功开发出新型自组装纳米药物PMDDH,这简直就是癌症治疗领域的一颗“超级炸弹”!
PMDDH能够巧妙地将阿霉素和二甲双胍同时递送到肿瘤部位,实现“1 1>2”的治疗效果。它的DNA组分更是一个“秘密武器”,可以激活环状cGAS - STING通路。想象一下,阿霉素在肿瘤细胞内部奋力杀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出一系列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信号;而PMDDH的DNA组分激活的环状cGAS - STING通路,就像吹响了免疫系统的“冲锋号”,与阿霉素诱导的免疫反应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两者联手,让免疫系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更精准、更有力地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这种新型纳米药物,不仅大大增强了阿霉素的抗肿瘤疗效,还成功规避了它的心脏毒性,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
参考文献:
Mitigating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toxicity and Enhancing Anti-Tumor Efficacy with a Metformin-Integrated Self-Assembled Nanomedicine|Advanced Science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