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文琪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主任技师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当我们拿到尿常规检查报告单的时候,通常会发现有“阴性、阳性”,“+、++”等标记,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呢?
大多数医院使用尿液多联模块试纸条(干化学法)进行尿液化学检测,即把试纸条浸润尿液,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和试纸条上的模块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模块的颜色发生改变。一般来说模块颜色改变越大,尿液中相应成分的浓度就越高。将多联试纸条放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上进行判读,可以判读出是阴性、阳性,一个“+”,还是四个“+”。一般来说“+”越多,代表浓度越高,所以一个“+”、四个“+”的这种表示,是一种半定量的表示方法。
以尿糖为例,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要维持血糖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尿液中可以出现少量的葡萄糖,一般浓度是2-30mg/dL。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功能,所以正常情况下尿糖定性是阴性。
如果尿液中的葡萄糖检测是“±”,说明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是50mg/dL左右。一个“+”,代表尿液中的葡萄糖定性是阳性,一般尿糖浓度是100mg/dL左右;“++”代表尿糖浓度是200mg/dL左右;“+++、++++”代表强阳性,尿糖浓度分别是500mg/dL左右和1000mg/dL左右。不同的仪器和试剂,加号所代表的浓度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加号越多,葡萄糖在尿液中的含量就越高。
尿糖是糖尿病初步筛查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初步指标。诊断糖尿病还需进行血糖检测,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尿糖定性检测时,一定要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
假阳性往往是尿被氧化剂污染,如双氧水、氯气等,都会造成尿糖假阳性。假阴性是尿中含有大量的水杨酸、维生素C,或高比重尿也会引起尿糖假阴性。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糖尿病通常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在儿童的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原发性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往往是继发于胰腺疾病和内分泌疾病。
一般儿童以1型糖尿病多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2型糖尿病也逐渐增多。
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可以出现空腹血糖增高,也可以出现餐后血糖增高,从而造成尿糖阳性。很多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都会对尿糖产生影响,因此,儿童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糖尿分为血糖增高性糖尿和血糖正常性糖尿。
血糖增高性糖尿:
第一种为摄入性糖尿,如小朋友一次性食用大量的含糖食品、饮料,包括输入过多的葡萄糖等,都会造成血糖一过性增高,引起糖尿。
第二种为应激性糖尿,由于颅脑外伤,如脑出血、脑梗死等,机体反应性的、一过性的血糖增高引起的糖尿。
第三种为代谢性糖尿,典型的例子就是糖尿病,由于糖代谢障碍导致血糖增高,从而引起糖尿。
第四种为内分泌性糖尿,甲亢、肢端肥大等内分泌疾病造成血糖增高,从而引起糖尿。
血糖正常性糖尿:
患者的血糖正常,尿糖阳性,这时称作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肾糖阈降低,所以在血糖正常的时候,尿液中也会有葡萄糖。主要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为家族性肾性糖尿,主要见于遗传代谢病,如范可尼综合征,其空腹血糖和糖耐量都正常,由于肾小管先天性对尿液中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缺损,导致空腹尿糖阳性。
第二种为新生儿糖尿,因为新生儿的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还不完善,出现血糖正常、尿糖阳性的现象。
第三种为后天获得性的肾性糖尿,由于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等造成了肾小管损伤,最后引起血糖正常,尿糖阳性。
前面我们了解到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其实糖尿病也不一定都是尿糖阳性。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糖尿病合并肾小球动脉硬化,由于肾的血流量减少,肾滤液减少,肾糖阈值就会升高,尽管血糖很高,但增高的血糖并不能从尿中排出,因此尿糖为阴性。此外,轻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时,空腹尿糖也可以是阴性的,但餐后尿糖有可能增高。
如果临床医生想用尿糖定性作为对糖尿病患儿饮食控制的指标,可以通过尿糖的阳性、阴性来进行观察。因为尿液属于人体的排泄物,所以尿糖检测是一个无创的检测。但必须要了解,在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血糖和尿糖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要想对疾病进行诊断或疗效观察,还需检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