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震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金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通常小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病情较轻,症状较为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在体检时偶尔可能会听到心脏杂音,进一步去医院做检查才发现有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比较大时,左向右分流量较多,在出生后两三个月,甚至一两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由于存在室间隔缺损,左心室(左心腔)压力高,血流会向压力较低的右心室(右心腔及肺循环)流动,出现肺循环血量增加,体循环血量减少的情况,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肺循环血量增加型症状:

呼吸增快或急促

频繁呼吸道感染(如慢性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体循环血量减少型症状:

面色苍白,皮肤冷凉

手脚麻木或冰凉感

吃奶或吸乳时出现费力气(或因呼吸困难导致体重不长)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的时候,要高度怀疑他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是不是室间隔缺损,需要去医院由医生来确诊。

因为除了室间隔缺损,还有别的疾病也会导致左向右分流,比如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窗,这些疾病都会造成以上类似的症状。

医生在临床上看到这些特殊症状,听到心脏杂音后,会做一些辅助检查来进一步判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胸片和超声心动图,一般通过超声心动图,就可以把这个心脏畸形看得很清楚,从而明确诊断。

室间隔缺损目前治疗分为两大类,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和微创封堵治疗。

其中开胸手术,不管用正中开胸,还是侧开胸(腋下小切口),都是传统的治疗方式。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所以目前来讲,传统的正中开胸是大家公认的方法,而且绝大部分患者是需要正中开胸的。

有一些患者,心脏畸形并不是很复杂,缺损不是很大,术前的心功能状态也不是很差,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所谓的美容切口,就是从腋下切口,特别是女孩子做完了以后,把胳膊放下以后,就看不到这个切口了。

而正中切口暴露在外面,容易给患者带来一些心理阴影,但是同样强调,侧开胸,或者叫腋下的微创切口开胸,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

是否可以选择微创切口开胸,必须要由医生来决定,不能单纯为了锦上添花的美容切口,而不顾手术的安全性。任何手术,手术安全性都是第一位的。

国外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在国内引入。最早微创封堵手术被局限在肌部室间隔缺损,因为该部位周围没有重要的组织结构,放金属的封堵器不会损伤周围器官,随着技术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该方法逐渐扩展到膜部室间隔缺损。还有一些室间隔缺损开胸术后残余分流,也可以去做介入封堵。

此外,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必须考虑到手术安全性。任何手术都应确保其可控性和有效性,以减少并发症风险并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基于患者病情、组织结构以及术后可能性来综合评估,并选择最为合适的手术方法。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