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兰培祥研究员、陈知水教授和肝脏外科程琪副教授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等多种技术,深入阐述人鼠中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肝轴调控通路,发现酸味刺激可以通过神经信号减轻肝脏损伤。该成果3月7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肝病学杂志》。

肝损伤是多种肝病常见的病理生理基础,与炎症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由先天免疫细胞驱动,是肝切除术中早期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肽等分子来调节免疫反应。然而,如何通过神经信号来治疗肝脏炎症,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酸味通过激活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进而激活大脑中的神经元,最终通过神经信号通路减少肝脏中的炎症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酸味刺激能够降低肝脏损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的水平,显著减轻肝脏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

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团队还发现,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元中的TAFA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酸味刺激能够抑制TAFA2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发现,TAFA2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CCR2受体结合,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加剧肝脏损伤。当TAFA2基因被敲除或特异性敲低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显著减轻。

为了验证酸味刺激在人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还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接受酸味刺激的患者在肝切除术后,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降低,术后肝脏损伤明显减轻。这一发现为临床肝切除术中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帝内经》中“酸入肝”理论认为酸味食物能够滋养肝脏、调和气血,促进肝脏的生理功能。该研究,这一发现不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验证了中医“酸入肝”的理论,还为酸味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也奠定了神经免疫调控在其他器官炎症中应用的基础。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通讯员:常宇

编辑:陈丽萍

来源: 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