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近期,一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的研究,聚焦于该地区农村垃圾小规模高温处理设施,揭示了令人担忧的二噁英排放特征,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敲响了警钟。

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地域广阔,垃圾处理难度较大。小规模高温处理设施在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这些设施的运行效果和潜在污染问题此前却鲜为人知。此次研究选取了该地区 183 个不同设施中的 7 个,处理能力在 3 - 25 吨 / 天,对其进行了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多线程污染物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设施的二噁英排放情况不容乐观。设施排放的烟气中,二噁英浓度在 0.085 - 53.6 ng I - TEQ/Nm³ 之间。不同类型的处理设施,二噁英的合成机制存在差异。小规模气化焚烧炉和高温热解炉中,二噁英主要通过前驱体形成机制产生;而常规焚烧炉中则主要是从头合成机制。这意味着不同的处理工艺对二噁英的生成影响不同,后续治理策略也需 “因地制宜”。

飞灰中的二噁英浓度范围为 0.0060 - 11.59 ng I - TEQ/g,前驱体合成是主要途径。同时,二噁英在活性炭、脱硫液中的分布与在烟气和飞灰中的截然不同。更令人担忧的是,热解产物中的二噁英含量超过了购买的煤炭,也超出了相关排放标准。这表明热解产物可能成为二噁英的潜在污染源,在后续处理和利用过程中需格外小心。

研究还发现,这些设施的总排放因子在 0.49 - 326.92 µg I - TEQ/t 之间,不同设施间差异明显。这说明部分设施的污染排放控制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规范。

二噁英是一类毒性极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它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 “三致” 效应,长期接触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在青藏高原这样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逐渐增多的地区,二噁英排放不仅威胁当地居民健康,还可能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例如,可能影响当地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此次研究的鲜明论点在于,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垃圾小规模高温处理设施存在的二噁英污染问题,强调了对这些设施进行监管和改进的紧迫性。目前,当务之急是根据不同设施的排放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对于二噁英排放较高的设施,可优化燃烧工艺,调整温度、氧气含量等参数,抑制二噁英的生成。同时,要加强对处理设施的日常监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排放符合标准。

这一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垃圾处理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和治理方向。未来,需要政府、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保障农村垃圾有效处理的同时,控制二噁英排放,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来源: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