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当雷暴云袭来的时候,常常伴随着电闪雷鸣,令人不寒而栗。中国在雷电防护领域的探索比西方早了两个世纪,如今更是以创新材料技术引领全球避雷技术。到底是谁给云朵充电的呢?从古至今,我们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跟着科小二一起探索避雷装置的演变过程吧!
雷电形成的原理
云朵带电的原因是水滴和冰晶在气流中碰撞摩擦,产生正负电荷,然后在气流和重力的作用下分布形成不同极性的电荷区,当这些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穿过空气产生放电现象,于是出现了闪电。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下雨天不要在树下躲雨,否则可能会被雷电击中。因为大树顶上的枝叶尖尖细细,容易引来雷电。而作为高压电的雷电以树木为导体向地下传播时,会击伤附近的东西。
古人的避雷智慧
唐代《炙毂子》记载,汉朝时柏梁殿遭雷火后,巫师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天火。屋顶上设计的鱼尾龙头的瓦饰,实际上还可以避雷,这便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了。
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在他所写的《中国新事》中惊叹:中国建筑屋脊的龙头装饰内含玄机: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按照这一记载可知,一旦雷电击中房屋,电流就会先接触金属舌头,然后沿着铁丝导入地下,从而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由此可见,我国利用金属针引雷比富兰克林做的雷电实验至少早两个世纪。
避雷针的“引雷”真相
避雷针利用了尖端放电原理。在雷雨天气,云层中的电荷聚集在避雷针上,因为避雷针的尖头会吸引更多电荷。一旦云层的电荷达到临界点,空气就会被击穿,形成导电通道。所以准确地说,避雷针不是在避雷,而是在“引雷上身”,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如今,避雷针已被更精准地称为“接闪杆”。
开启智能避雷时代
2024年1月,一项突破性实验引发关注。在一间实验室里,出现了一次上万伏电压的瞬间发电。按理说,如此高压的短路放电会产生巨大的火花和爆破声,但当两端电极接触的瞬间,只听到轻轻一响,伴随着细小的火花,模拟的雷电能量瞬间消弥于无形。
这是使用浙大温研院研发的“新型相变材料雷电能量吸收器”的结果。
相变材料的防雷原理基于一种叫“介质极化效应”的物理现象。这种材料受到雷电的高压冲击时会发生相变,将雷电的高频能量转化为冲击波。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被转化为机械能并安全释放,从而实现了很好的防雷效果。
自从这款防雷产品在浙江省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运行以来,效果非常显著。受它保护的设备再也没有因雷击受损。这项新技术的成功,消纳、吸收了几十次雷电的能量,防雷效果十分显著。
从古时的鱼尾铜瓦,到现代的避雷针,再到如今的智能避雷系统,避雷针的发展见证了从古代简单装置到现代高科技的演变过程。
避雷针不仅保护了无数建筑物免受雷击的损害,还推动了电学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雷电虽然无法避免,但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有效保护自己和家园。相信在未来,我国的科研团队还会继续深耕,为各个行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本文根据首届“沈括杯”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获奖作品整理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