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如同身体的能量“货币”,为细胞的正常运作提供动力。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来说,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在 4.4 - 6.1mmo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低于 7.8 mmol。

当血糖水平偏离正常范围时,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高血糖是较为人熟知的一种情况,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就像一把“温柔刀”,会悄无声息地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它会使血管壁变得“粗糙”,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糖还会对肾脏的微血管造成损伤,影响肾脏的过滤功能,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眼睛的视网膜血管也极易受到高血糖的侵害,引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甚至导致失明。神经也在高血糖的长期“浸泡”下发生病变,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等症状。

而低血糖同样不容小觑。当血糖低于2.8mmol时,身体会迅速拉响“警报”。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极度饥饿、心慌手抖、出冷汗,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这是因为大脑对低血糖极为敏感,一旦血糖供应不足,大脑功能就会受到明显影响。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背后“操控”着血糖的升降呢?饮食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使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迅速上升。缺乏运动则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打不开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大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此外,情绪波动、睡眠不足、某些药物以及疾病等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

对于高血糖人群,饮食控制是基础。应减少精制谷物、糖果、饮料等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等食物的比例。合理的运动也必不可少,像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而低血糖人群,应随时携带一些含糖的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食用以快速提升血糖水平。

血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学指标,它更是反映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信号灯”。了解血糖的相关知识,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糖,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在健康的轨道上平稳运行,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带来的种种危害,享受健康生活。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