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治疗过程中,药物外渗是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它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正如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病房主治医生刘亚迪接诊的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在外院输液时因甘露醇外渗,导致手臂肿胀。因此,了解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外渗药物

1、高渗性药物:例如甘露醇,常用于降低颅内压。由于其渗透压高,一旦外渗,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脱水,引起皮肤肿胀和疼痛。

2、化疗药物:包括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等。这些药物对局部组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外渗后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后果较为严重。

3、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它们会引起血管收缩,外渗后容易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二、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婴幼儿血管细小、不配合,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精神异常或意识不清的患者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这些都增加了药物外渗的风险。例如,前述的精神异常患者,在输液时难以保持安静和正常沟通。

2、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等特性会影响血管。高渗性和刺激性强的药物更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外渗。

3、技术因素: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同一血管;或者输液过程中针头固定不牢,发生移位,都可能导致药物渗漏到血管外。

三、预防措施

1、提升穿刺技术: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穿刺。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选择使用留置针,并挑选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

2、合理选择血管:通常先选择远端血管,避免在关节、手背等部位穿刺。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需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3、加强观察: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定时巡视,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注意观察输液部位,一旦发现局部肿胀、疼痛、回血不畅等情况,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四、治疗手段

1、早期处理: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外渗药物,减少局部药物残留。

2、冷敷与热敷: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如甘露醇外渗早期可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而血管收缩剂外渗则宜热敷,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药物治疗:对于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可局部注射解毒剂,如化疗药物外渗,可用相应的拮抗剂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五、外渗好帮手

1、硫酸镁

能有效改善细小动脉、微血管和毛细血管的痉挛,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方法:将25%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

2、喜辽妥

喜辽妥软膏的有效成分是组织性肝磷脂,属于粘多糖类,具有抗凝、抗炎、抑制胶原纤维细胞增殖,促进透明质酸合成的作用。

方法:在热敷间隙期局部涂擦,将3-5cm的乳膏涂在患处并轻轻按摩,一日1-2次。

注意:开放性伤口和破损的皮肤禁用。

3、水胶体

康惠尔水胶体的作用原理为闭合性敷料形成低氧张力,可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

方法:直接贴于肿胀处皮肤。

4、土豆片

土豆片外敷具有消炎、止血、消肿的功能。

其原理是土豆片放置在液体外渗所致的肿胀部位,可将组织内水分吸入土豆片内,使局部组织肿胀消失,且它的多酚氧化酶可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缓解炎症,适用于各种药液渗出的外敷。

方法:将土豆片切或刨成薄片,敷于患处

药物外渗虽然不是普遍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应重视药物外渗问题,积极做好预防工作。若不幸发生,也需及时正确处理,将伤害降到最低 。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病房 彭富治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