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糖尿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而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诱发诸多并发症,像手足麻木、视力模糊,严重的还会出现糖尿病足(俗称烂脚)、尿毒症等,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糖尿病患者务必要控制好血糖。然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往往只重视高血糖,觉得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却不知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无论是服用降糖口服药,还是注射胰岛素,都有可能引发低血糖。低血糖堪称控制血糖达标的“绊脚石”,因为一旦发生低血糖,首先受损的就是脑细胞,而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此外,低血糖还会诱发心、脑梗塞、意识障碍,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低血糖的预防及应急处理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低血糖
对于没有诊断为糖尿病的人群来说,测得血糖<2.8 mmol/L则为低血糖,而接受药物治疗的,如:服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 mmol/L就属于低血糖。
二、低血糖的症状
发生低血糖时,身体出现的症状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下降速度相关。
其症状可分为两类:一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突然头晕、心慌、眼花、出冷汗、手抖、产生饥饿感等;二是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甚至昏迷。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不常见的症状。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无明显的症状,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也叫无感知性低血糖或无意识性低血糖。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然而,发生低血糖时没有出现症状的患者才是最危险的。
三、低血糖的应急处理方法
既然发生低血糖会有诸多危害,那么当在家发生低血糖时该怎么办呢?是找医生、护士,还是亲戚朋友?其实,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发生低血糖时可通过“十五法则”进行自救。
什么是“十五法则”,又该如何自救?当突然出现头晕、心慌、手抖、出冷汗,或者测得血糖≤3.9mmol/L,且意识清醒能进食时,应立即进食15-20g糖类食品,比如一勺子葡萄糖粉、蜂蜜,或者150ml的果汁等。若不能自行进食,可让家人帮忙把蜂蜜涂于口腔牙龈上。
有人问,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喝牛奶或吃巧克力吗?其实不建议。因为牛奶和巧克力含有丰富的脂肪,难消化吸收,升糖速度也相对较慢。糖友进食后15分钟应该复测血糖,如果血糖仍然≤3.9mmol/L,低血糖症状还没有好转时应该再次进食15-20g糖类食品并尽快到医院进行救治。如果血糖值上升>3.9mmol/L,低血糖症状好转或者缓解,但距离下一餐进餐时间>1小时则需要再进食一些零食如半个苹果、一杯牛奶或者是3-4块苏打饼干等预防再次发生低血糖。
当我们处理完这次低血糖事件后,要反思总结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低血糖,是没有及时进餐、不正确使用降糖药物,还是运动量加大却没有及时加餐。应把这次事件记录下来,下次去医院复诊时主动告诉医生发生低血糖的经历,与医生共同探讨是否需要修改治疗方案。
四、怎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再次发生,广大糖友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2、不可随意增加降糖药物的剂量;3、运动量加大时适当加餐;4、注意自我监测血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切勿酗酒或空腹饮酒;6、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等表现,需及时治疗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同时加强血糖监测。7、外出时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等食物及糖尿病急救卡,并告知家人你的去向。
低血糖看似棘手,实则可防可治。广大糖友只要从细节入手,不酗酒、经常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日常血糖监测,及时察觉身体细微变化,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搬除这块控糖路上的 “绊脚石” 并非难事。
《医药导报》24年第42期,作者:罗定市人民医院 吕钰莹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