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海草床。©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2025年3月1日,正值一年一度的“世界海草日”,“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与中国香港海洋生物学家、卡塔尔海湾区鲸鲨保护中心执行主任王敏幹教授(Prof. John MK Wong)就海草进行了访谈。
海湿小编:王教授,很多人可能对海草不太了解。毕竟,它们离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实在太遥远了。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海草是什么吗?
**王敏幹:**当然。海草是一类真正的海洋植物,它们与陆地上的草本植物类似,具有完整的根、茎、叶结构,会开花(尽管花朵开放时间非常短暂),并且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与藻类不同,海草属于高等植物,这意味着它们拥有更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繁殖方式。海草主要分布在温暖的浅海区域,通常在水深不超过10米的海底生长,形成广阔的“海底草原”。这些海草草甸不仅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还为鱼类、甲壳类、海龟、海马等数千种生物提供了繁殖、觅食和躲避天敌的场所。此外,海草草甸还能稳定海底沉积物,减少海水浑浊度,从而为其他海洋生物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海草是浅海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海湿小编:听起来海草在海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具体有哪些生态功能呢?
**王敏幹:**海草可以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的作用可不仅仅是长在海底那么简单。首先,海草草甸就像海底的“大房子”一样,为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藏身之处。大到鲨鱼、儒艮,以及各种尺寸的鱼类、虾、蟹,还有大家熟悉的海龟、海马、绿海龟,以及许多的海洋生物,都依赖这片“海底草原”生存。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00种海洋生物和海草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其中不少还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海草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许多沿海渔民赖以生存的“粮仓”。
不仅如此,海草还是海洋里的“天然净化器”。它们能吸收海水里过多的营养物质,比如氮和磷,这些物质如果太多,就会引发赤潮或者导致海水缺氧,形成所谓的“死亡区”。海草通过吸收这些“多余”的营养物,帮助维持海水的健康状态。另外,海草的根系还能牢牢抓住海底的泥沙,防止它们被海浪卷起,让海水保持清澈。这样一来,阳光就能更好地穿透海水,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海草还能吸收和储存海水中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这些有害物质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威胁。这种天然的“过滤”功能使得海草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清洁工”。它们不仅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也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海湿小编:现在全球都在关注气候变化,海草在这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王敏幹:**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海草是地球上最有效的“蓝碳”储存者之一。虽然它们只覆盖了海底0.1%的面积,却能吸收并储存全球海洋18%的碳,远远超过热带雨林的碳固存能力。它们通过固定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同时还能缓冲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等脆弱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海湿小编:除了生态价值,海草对人类社会有什么直接影响吗?
**王敏幹:**王敏幹:当然!海草草甸可以充当天然“防波堤”,减少风暴、飓风和海啸的破坏力,保护沿海居民免受洪水侵袭。此外,许多沿海社区依赖海草生态系统维持渔业生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海草支持的渔业关系到数百万人的生计。
海湿小编:这么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还在大规模减少?
**王敏幹:**主要有几个原因。最直接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沿海开发、填海造陆和许多没有考虑到环境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直接破坏海草生境。不可持续的渔业做法,比如拖网捕鱼,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农业和工业污染带来的营养物超标会导致水体浑浊、影响海草正常的光合作用。此外,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极端天气频发,也加剧了海草的消失。目前,海草的消失速度大约是每年7%,相当于每30分钟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海草草甸消失。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海草床破坏了,那么一些依赖它生存的海洋物种就会逐渐消失不见。儒艮在中国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就是一个例子。
海湿小编:面对这样的危机,全球已经有哪些保护行动呢?
**王敏幹:**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推动海草保护。最直接的,比如今天就是第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此前联合国已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世界海草日”,来提升公众意识,让人们了解海草、理解和支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一些沿海国家正采取“海草保护区”模式,限制人类活动对海草生态的影响。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如何利用人工修复技术来帮助受损的海草草甸恢复。
海湿小编:有没有已经取得成果的保护案例,能给大家一些信心?
**王敏幹:**当然!比如澳大利亚的“海草种子播撒”项目,通过人工收集健康的海草种子,然后在退化区域重新播撒,已经成功恢复了上百公顷的海草草甸。另外,菲律宾、印尼等国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让当地渔民加入海草保护工作,既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渔业收入。
海湿小编:那么未来,全球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海草保护工作?
王敏幹:《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的30*30目标就提供了很好的指引。这里面不光是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也很重要,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此外,法律也是重要的保障,让海草床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法可依,推动各国制定更严格的海草生态保护法规;现代科技也可以大有作为,提升科技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监测海草健康状况,提高管理效率、以及执法取证;推动国际合作,海草是全球性的生态资源,需要各国携手保护,比如设立跨国海草保护区都是有效策略。
**【海湿·专家简介】**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中国香港海洋生物学家,香港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极地科学委员会顾问,卡塔尔环境与气候变化部海洋环境顾问,卡塔尔海湾区鲸鲨保护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顾问,山东威海大学客座教授, 苏格兰罗伯特戈登大学荣誉教授。王敏幹是联合国环境署全球儒艮状况评估(2002, 2024)、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鲨鱼、魟鱼与银鲛现状》(2024)的共同作者,著有《中華白海豚,江豚及長江白鱀豚》(1997)、《卡塔尔海湾区鲸鲨保护中心年度报告》(2023、2024)等,参与撰写了超过150篇学术论文。
王敏幹拥有苏格兰阿伯丁的罗伯特戈登大学药学学士学位(B. Pharm.)和海洋环境科学荣誉博士学位(DSc)。自1966年获得潜水员认证以来,王敏幹便投身海洋保护事业,自1989年起,他积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环境保护。他还是香港海洋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及主席,也是中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曾深入研究包括印度太平洋座头鲸、白鱀豚、儒艮、斑海豹以及鲨鱼等物种。
王敏幹长期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以及海洋保护区的管理,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他在1993年成为首位在南极海底拍摄的中国香港科学家,这段经历让他对南极的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见证了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的潜在威胁。作为香港海洋保护协会的领导人,王敏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积极呼吁设立香港海岸保护区,保护香港水域的独特生物资源。他特别关注海马和中华白海豚等濒危物种的保护,指出这些物种因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而面临生存危机,并希望通过设立海岸保护区为它们提供栖息地。他还曾在2006年中国厦门的中华白海豚国际研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的鲸类保护”主题的主旨报告,详细探讨了中国鲸鱼的历史分布、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当前的保护措施和未来的挑战。
(注:1.本文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受访专家 | 王敏幹
访谈人 | 王昆山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