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古称“启蛰”,汉朝时期编撰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就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后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到了唐朝,本打算将“惊蛰”改回“启蛰”,此时民间早已习惯了“惊蛰”的说法,便不再作更改,延续到今天。

惊蛰三候

· 一候桃始华

惊蛰之日,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阳升而萌,雨足而华,桃令以作,粲然而花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说的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慢慢苏醒,呈现一幅生气盎然的景象。像桃花开,梨花白的时节,预示着惊蛰已经来临,大部分地方已经进入春耕。

· 二候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鸟。这个时节,黄鹂感受到使万物复苏的阳春之气,开始鸣啼。这番热闹的鸣啼,可视作春暖花开之庆也。

· 三候鹰化为鸠

“鸠”指的是布谷鸟。古语有云:“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说的就是仲春之时,鹰开始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鸟渐渐多了起来,鸣叫求偶,被古人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习俗

惊蛰吃梨

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意为与害虫别离。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梨和“离”谐音,意思是要让病痛远离身体。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民间有句俗语: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时天气开始转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惊蛰如何防止雷电

此时大部分地区均已入春

雷电等天气现象频发

那么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有哪些危害呢?

快来一起学习!


什么是雷电?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天上也没有雷公电母。

雷电就是一些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带有大量的电荷,这种积雨云中上部带正电荷,下部带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足够多的时候,云中的电荷就能够跟地面、其他的带电的云甚至空气进行放电,瞬间爆发出强烈的光和震耳欲聋的声音,就是雷电。雷电的本质是正负电荷中和的过程。

如果我们看到闪电的形状在空中是横着的,说明是云与云之间放电;如果看到的闪电是竖着的,甚至下面连着地面,那是云对地的放电。

雷电主要有哪些危害呢?

雷电的危害主要分为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直击雷就是闪击直接击于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上。直击雷的危害主要包括雷电流的热效应、雷击大地造成的跨步电压、雷电流的机械效应等,能够造成人畜伤亡以及因雷击物体引起的爆炸、着火等。

间接雷击主要包括闪电静电感应、闪电电磁感应和闪电电涌侵入(雷电波侵入)。间接雷击虽然没有直击雷那么猛烈,但它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影响范围也大得多。对于电子电气设备来说,间接雷击的危害往往远大于直接雷击。间接雷击可以通过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或者通过线路、管路入侵,从而造成危害。对于电子信息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这种危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更大更严重。

雷电是否有好处呢?

雷电也不都是坏处,也有好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雷电的确能为土壤制造出许多天然化肥。空气中的氮是一种惰性气体,在常温下不易与氧化合,需在高温时才容易与氧化合成二氧化氮。自然界雷雨来临时,闪电火花往往有几公里长,电流强度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突然增至数千到上万度,更容易使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成二氧化氮,并溶解于雨水里,变成浓度很低的硝酸。这种含硝酸的雨水落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优质化肥。有人曾计算过,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1000克由闪电制成的化肥进入土壤中。因此在春雷过后播种,土壤里的肥料含量大大增加,农作物自然会生长得更为繁茂。

惊蛰过后,雷雨天气多发,

大雨常常伴有雷电,

会威胁到大家的生命安全。

雷击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我们又该如何防范雷电?

快来了解一下↓↓↓

雷击会对人体造成三种致命伤害

伤害神经和心脏

强大的闪电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心脏会停止跳动。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也会使受害者停止呼吸。

烧伤

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电灼伤、肌肉闪电性麻痹甚至烧焦。

雷电冲击波造成的内伤

遭雷击后,可能表面看着没什么事,其实已经出现颅骨骨折和内脏损伤。

室内如何防雷?

01 关好门窗

注意关好门窗,以防侧击雷和球状雷侵入。

02 切断电源

最好把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源插头;不要使用带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固定电话。

03 远离带电设备

不要接触天线、煤气管道、铁丝网、金属窗、建筑物外墙等;远离带电设备;不要赤脚站在泥地和水泥地上。

户外如何避雷?

01

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02

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03

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04

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05

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06

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07

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08

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

09

不宜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户外球类运动,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10

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单脚或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遭遇雷击如何急救?

如果伤者遭受雷击后引起衣服着火,此时应立刻让伤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烧伤面部,并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伤者裹住隔绝空气,以扑灭火焰。

若伤者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正常,应让伤者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闪电击中,那些会发出声息的人不要紧,应先抢救那些已无法发出声息的人。

伤者丧失意识时要立即叫救护车,并尝试唤醒伤者。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

若发现其心跳呼吸已经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复苏措施,适度延长抢救时间。

来源: 江西省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