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河,长安八水之一,古称潦水。其上游分东、西两源:东源发源于静峪垴(又称冰晶顶),西源肇始于秦岭梁,两河于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北麓交汇后向北奔流,最终注入渭河。东源发源地冰晶顶海拔3015米,是秦岭东部仅次于太白山的第二高峰,使得涝河成为长安八水中源头海拔最高者。

该河水系发达,主要支流有甘河、白马河、栗峪河、皂峪河,其中以甘河为最大支流。河道全长82公里,主要流经西安市鄠邑区境内。

涝者,为多水之意,不是洪涝灾害的“涝”,发音为láo,专指涝河。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康熙字典》,涝字发音为 lǎo时 ,《说文》解释为雨大貌;发音为lào时,义为淹也;发音为láo时,为水名。

诗经《大雅·泂酌》所载"泂酌彼行潦"中的"潦"字,所指即为古称潦水的涝河。

《大雅·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

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

岂弟君子,民之攸墍。

意思是“远舀路边涝河之水,把这水缸都装满”,以水之多来形容酒多,用水之清来形容酒清,赞美君王的仁政和德行。

涝河流域即《山海经》所述"牛首之山,涝水出焉"所在。登牛首山而瞰八百里秦川,东汉张衡《西京赋》"上林禁苑,跨谷弥阜⋯⋯绕黄山(宫)而款牛首(山),缭垣緜联,四百余里"的壮阔格局,与唐人苏颋"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的恢宏气象,皆随山风顷刻扑面而至,宛在眼前。

灌溉农业

早在6000年前,即有先民在涝河流域繁衍生息。考古人员在涝河流域发现了多处仰韶时期先民遗址,出土了先民使用过的石斧、取水的陶器尖底瓶、骨针、骨刀等工具和6000年前炭化稻谷。

涝河流域引水灌溉的历史非常悠久。西周时期,陈国国君胡公曾在丈八寺开凿泉眼、修建水渠,建成了"灌田千顷"的水利系统。这是涝河流域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水利工程,后来人们把这处泉眼称为胡公泉,还修建了庙宇供奉胡公。

王九思《同康侯观胡公泉歌》曰:"石罅暗泻东北流,旱亦不竭潦不溢。东北万顷树杷稏,岁资灌溉蒙膏泽。泉头庙貌祀胡公,岁久倾圮委冈脊。"诗中提到的正是胡公泉通过涝河水系滋养万顷良田的史实。

明代涝河流域广泛引取河流与泉水灌溉稻田,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崇祯年间,鄠县北乡的中原里、渭曲里、兴仁里三处土地虽然肥沃却缺乏灌溉水源。当时知县张宗孟带领民众在鄠邑区涝店镇开挖渠道,成功引涝河水灌溉农田。由于惠及三个里的百姓,这条水渠因此得名"三里河"。

清朝时期涝河流域已形成完善的东西两渠系统,取水口设在涝峪口,分别灌溉河道东西两岸的大片耕地。在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下,上世纪四十年代,于原涝河东西渠基础上修建涝惠渠,如今涝惠渠仍是鄠邑区重要的渠灌工程。

文王建城

涝河流域自古是风水宝地。当地有传说:周文王姬昌打败崇国后,把国都由岐山迁至沣水西岸,建立了沣京。为了“兴周室,拒戎狄,镇邪恶”,文王计划在丰京西部再建一卫星城保卫京城,一时难以抉择选址涝东还是涝西。

大臣们一致认为:筑城必须“以土为重”,择其优质着而定之。文王则派官差采土、比土。相比之下,涝西土厚、土肥,负荷力强,质地优良。文王当即批示说:“优者择之,劣者弃之,论土筑城,即日动工”。

谁料七天以后,涝东有一风水先生上奏说:“涝东,有府地,没爷地;涝西有福地,没绝地。请圣上明察。”(府地,即城池,爷地,即祖先穴地。府地难找,爷地好寻;福地,即龙脉宝地,绝地,即犯人的刑场)

于是文王选择在涝河东岸修筑了扈城,即后来的鄠县城。迁其父周王季陵于涝河西岸的“龙脉宝地”,今有墓塚遗址仍存。

因为“比土筑城”,把河对岸叫“比土”,后因渼水汇成陂,名称逐渐演变为“陂头”。

“关中山水最佳处”

涝河西岸的渼陂湖,是唐代京城长安西南著名的风景名胜 ,实为涝河故道与胡公泉、白沙泉形成的天然陂池。《说文》曰:“渼陂在京兆户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

渼陂湖“高岸环堤,一泓荡漾,翠峰横前,修竹围抱,层峦叠嶂,影落其间”,世称“关中山水最佳处”,以“美陂泛舟”列入清康熙年间鄠县十二景之一。

渼陂湖早在秦代便属皇家上林苑范畴,秦始皇曾在湖北岸营建萯阳宫,并将其母赵姬幽禁在此处。汉唐两代,这里始终是皇家专属的游猎胜地。唐代诗人杜甫、岑参、韦庄等均曾泛舟于此,其中杜甫“波涛万顷堆琉璃”的诗句,生动再现了涝河支流渼水汇入湖中形成的壮阔景观。苏轼任职陕西期间,友人特意馈赠以鲜美闻名的渼陂鱼,尝此佳肴后创作《渼陂鱼》一诗,以"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座光闪烁"等句极言其味美。

与户县群官泛渼陂

岑参

万顷浸天色,千寻穷地根。

舟移城入树,岸阔水浮村。

闲鹭惊箫管,潜虬傍酒樽。

暝来呼小吏,列火俨归轩。

渼陂行

杜甫

岑参兄弟皆好奇,

携我远来游渼陂。

天地黤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

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

恶风白浪何嗟及。

主人锦帆相为开,

舟子喜甚无氛埃。

“瓶中鄠县酒”

涝河水质清冽且盛产酿酒稻谷,自古便是佳酿产地。当地黄酒酿造史可追溯至商代,据记载殷王曾在此品饮佳酿。至西周时期,涝河流域作为京畿腹地,其酿酒技艺在周代获得规模化发展。

唐天宝年间,杜甫泛舟渼陂时所作《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留下“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的感慨。有学者推测,诗句所指正是当地特产“鄠县黄酒”。白居易也有“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的吟咏,足见其作为长安名酿的盛誉。

从杜甫醉吟的渼陂秋水,到苏轼笔下的银鳞玉脍,这条关中水脉不仅滋养着千年农耕文明,更在历代文人的诗行间酿就了独特的水韵风华。涝河的故事,恰如它孕育的美酒,历久弥新,正待你我细细品读。

来源: 陕西水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