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大地回春,万物吐露新绿,然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而言,这却是一个必须提高警觉的时期。权威研究显示,春季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大约是其他季节的1.5至2倍。

为何春季会成为精神病的高发期?对此,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唐丽从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从气候角度分析,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忽冷忽热。人体的神经系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频繁的冷热交替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传递。唐丽主任指出,例如血清素这种能调节情绪、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在不稳定的气温下,其分泌量可能会减少,从而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增加了精神疾病发作的风险。

此外,光照时长的变化也不可小觑。春季白昼逐渐变长,光照时间增加,这会打乱人体原有的生物钟。唐丽主任解释说,生物钟一旦紊乱,会影响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进而诱发精神疾病。

在心理层面,春季人们的社交活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来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容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成为精神疾病发作的导火索。

以26岁的小刘为例,他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多年。每年春季,他的病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今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忽高忽低,他发现自己情绪变得极不稳定。原本积极乐观的他,时而陷入莫名的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整日躺在床上;时而又异常兴奋,语速加快,思维跳跃,连续几天都只睡两三个小时,还觉得精力充沛。

家人发现他的异常后,立即带他去医院就诊。接诊的唐丽主任经过详细评估,判断他的病情复发,需要积极治疗。

唐丽主任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情绪持续低落或高涨、睡眠紊乱、行为异常、思维混乱等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在春季,我们应特别关注自身与身边人的心理健康。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让生物钟适应季节变化;适度运动,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快乐激素;当感觉心理压力大时,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若发现身边人出现异常情绪、行为,应及时劝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躯体疾病精神科(男)谭玉郎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