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王女士是一名三级甲等医院的白衣天使,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力量减弱,呈间断性,时轻时重,偶有踩棉花感,未引起重视,但近一个月以来,感双上肢麻木及双下肢力弱较前加重,偶有胸腹部束缚感,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遂就诊于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脊柱外科门诊,脊柱外科何飞平主任医师接待了该患者,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
建议手术治疗,王女士考虑不适症状已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当机立断选择了在全麻下行“ 颈前路颈3-4、颈4-5、颈5-6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零切迹融合器植入术”。
术后,王女士即感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第二天佩戴颈托下床活动,下次活动后的王女士声称手术前,很多家属还建议她不要做手术,说颈椎手术风险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瘫痪,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但王女士自己是医务人员,其本人选择相信科学,相信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的医疗技术。
脊柱外科何飞平主任介绍:颈椎病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根据被压迫的组织不同,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被压迫)、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迫)、交感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受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受压)等等。
1、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早期症状为颈部疼痛、发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扯患肢时,可发生剧烈的放电样锐痛;
2、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下肢多有麻木、沉重,行走时双脚有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觉;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难以完成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持物易落;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有如皮带样捆绑感。
3、交感型颈椎病:交感神经是人体的重要的自主神经,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等;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
4、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是为脑部供血的重要动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可有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头颈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患者可发生下肢突然猝倒,但是意识清醒。
对于大部分颈椎病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仅有少数严重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而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①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者尽管有效,但是停止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②神经根性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无效;
③上肢某些肌肉出现肌无力、甚至肌萎缩,经保守治疗2-4周后仍有发展趋势;
④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随着疾病发展,症状将逐渐加重,甚至可以致残,因此在确诊后应尽早进行手术。
颈椎病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退行性病变,其本质是颈椎长期代偿引发的生理失衡。通过科学认知疾病机制,建立正确的颈肩使用习惯,配合适度的肌肉强化训练,多数患者可有效延缓病程进展。
需特别注意的是,当出现持续性神经压迫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评估,排除脊髓型颈椎病等需手术干预的严重病变。
记住:颈椎健康管理本质上是对人体生物力学平衡的持续维护,愿大家以科学为盾,以行动为矛,守护好这段支撑智慧头颅的生命脊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脊柱外科 刘维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