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全部
视频
图文
图片
挂图
音频
电子书
活动
科普号
普通用户
科普员
科普号
管理员
登录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客服中心
首页
业务中心
资源中心
素材中心
管理中心
国家应急科普库
资源套餐
数据排行
科普中国网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首页
>
图文列表
>
图文详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祝融号”新发现: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
科普吉林
上传时间:2025-03-03
海洋
祝融
收藏
图文简介:
“祝融号”新发现: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
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有了新发现——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的地下 10 至 35 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
这一发现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极为重要的地下证据。
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 2 月 25 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方广有领导的月球与火星探测雷达研究团队联合美国有关科学家共同完成。
火星被科学家视为星际移民的首选目标,是人类宇宙探测的主要目标。但科学家们对于火星北部低地是否曾存在浩瀚海洋,一直存在争议。
因此,获取火星古海洋的直接证据至关重要。
“祝融号”于 2021 年 5 月 15 日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搭载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以探测地下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水冰。其行驶的路线,位于可能存在的古海洋海岸线以北约 280 公里处,海拔比该海岸线低约 500 米。
方广有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祝融号”雷达低频通道实测数据,在火星车沿途地表以下 10 至 35 米深度范围内识别出 76 个地下倾斜反射体。“它们的层理结构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的雷达成像结果惊人地相似,我们排除了风成沙堆、熔岩管道或河流冲积等其他成因。”方广有说:“这些沉积物的大规模存在表明,风浪驱动的沿岸输送为海岸线提供了稳定的泥沙净流入,并形成了海岸线前积层,这种结构只有在持久稳定的大型水体环境中才能形成,而非仅仅是局部和短暂的融水现象。”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火星北部平原曾存在古代海洋的关键地下证据,还揭示了火星曾经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说明火星可能曾长期维持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温度和气压条件。
这一发现,将火星液态水的证据从火星的极地地区,扩展到了更适合人类活动的中低纬度地区,证实了火星可能曾经是宜居的。
方广有说:“这意味着,大量水分可能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为未来火星基地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也将大大降低火星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此外,这些古海洋沉积物保存了火星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研究这些沉积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火星如何从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进而指导人类如何改造火星环境,实现火星的长期可持续居住。”
来源:光明日报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
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
来源: 光明日报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学习强国科普中国频道
科普中国要闻解读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入驻科普号
心理服务科普基地建设
把科学带回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蝌蚪五线谱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宇航学会
蒲公英医学情报总局
消防先生
老爸评测
阮光锋营养师
植物人史军
中国兵工学会
饮食参考
混知
合作机构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中国数字科技馆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中国气象频道
深圳科博会
中国联通沃家电视
中国家电网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基因农业网
CNTV-未来电视
CIBN
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TEL
400679096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4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