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作者段跃初
近日浙江警方盘查一辆汽车后备箱时发现车内装满粉色“热水瓶”司机神情紧张民警判断出情况异常经查,这些瓶罐里竟装着“笑气”
在年轻人的社交场合中,“打气球”“奶油气弹”这些词或许并不陌生,它们指的正是“笑气”。这个听起来带着轻松愉悦感的名字,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害。
“笑气”,化学名称为一氧化二氮,化学式是N₂O ,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它在1772年被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发现,1799年,另一位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偶然发现吸入它能让人产生快感并发笑,“笑气”由此得名。在正常环境下,它性质较为稳定,能溶于水、乙醇、乙醚及浓硫酸。
笑气在一些领域有着合法的用途。在医疗临床上,它具有麻醉和镇痛作用,能搭配氧气作为麻醉剂使用。比如在牙科手术中,患者吸入笑气后,能在短时间内丧失痛觉,同时保持意识清醒,大大减轻了手术过程中的痛苦。1844年,美国波士顿的一名牙医韦尔斯就注意到了笑气的这一特性,开启了它在牙科麻醉领域的应用,之后还被扩展到产科镇痛以及精神疾病治疗等方面。在食品加工行业,它可以充当食品添加剂,用在打发奶油的喷罐中,让奶油更加蓬松,还能延长荔枝、龙眼等种子的储藏寿命,以及香蕉、番茄等水果的保鲜期。在工业领域,它在航天工业中可用作推进剂,也能做赛车的助燃剂;在电子工业中,用于制造半导体、液晶、发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的电子薄膜,是一种重要的电子特种气体。
近年来,“笑气”却在非医疗场景中被滥用,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许多年轻人被误导,以为“笑气”不是毒品,不会成瘾,出于好奇或追求刺激开始吸食。从专业角度来看,人体吸入大量“笑气”后,会产生强烈的分离感。它进入大脑后快速累积,阻断大脑的供氧,导致中毒,认知能力、记忆力都会受损。同时,缺氧会使大脑皮层兴奋,让人产生欣快感,但这种快感是短暂的,且会带来严重后果。
当人体吸入高浓度的“笑气”时,血液的氧饱和度会迅速下降,出现头晕、胸闷、肢体不受控制等症状。长期大量吸食,还会影响人体维生素B12的代谢,进而导致神经损伤。有吸食者在吸食一段时间后,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甚至经常跌倒的情况,严重的最终会引起瘫痪。神经系统受损还会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障碍、抑郁、焦虑、幻觉等。不仅如此,在血液系统方面,贫血比较常见,严重时可出现巨幼细胞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等;心脑血管方面,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梗死及脑卒中,还会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禁毒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君表示,近年来吸食“笑气”的人数持续增加,滥用人群主要为青少年。制作简单、价格较低、购买方便,是“笑气”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泛滥的重要原因。
虽然“笑气”目前不在法律规定的毒品之列,但国家已将它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经营需要取得相应许可证,否则涉嫌非法经营。若实施非法经营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将面临法律制裁。
我们必须提高公众对“笑气”危害的认识,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要将其纳入毒品预防教育重点宣传内容。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交友情况、花钱频率以及精神状态,防止孩子接触“笑气”。学校和社区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公安机关要持续打击非法贩卖、存储、使用“笑气”的行为,全社会共同努力,让“笑气”远离青少年,守护大家的健康与安全 。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