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充斥“7天暴瘦10斤”神话的今天,两名年轻人在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心内科/心血管康复科、瑞安市医体融合中心的真实瘦身故事,如同一股清流刷新大众对减肥的认知。

传统减重模式往往陷入两大误区:仅关注运动消耗而忽视代谢特征,仅制定食谱却难以约束执行,最终导致减重效果碎片化。我科案例中的浙江大学学生小季,初期1个月内自己每天花1-2小时的时间在大学校园里运动,但是运动后饥饿感很明显,忍不住又会补餐,导致他越减越肥。他趁着暑假回瑞安老家,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医院寻求减肥帮助。程序员小林,因为再过半年要结婚了,但是那时形体肥胖,影响美观,曾执行低碳饮食3个月后出现肌肉流失。这两名年轻人的问题和需求直指在我科治疗师面前,我们毫无畏惧,助力这两名小伙子减肥。

首先,治疗师运用InBody体成分分析仪精准定位问题。

小季:体脂百分比占38.7%。内脏脂肪面积:173.3平方厘米。

小林:体脂百分比占32.5%。内脏脂肪面积:129.4平方厘米。

以上这种诊断级评估颠覆了单纯依赖BMI的粗放判断,为制定个性化方案奠定基础。更关键的是,治疗师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测定无氧阈,发现两名受试者的高效燃脂心率区间分别为120-130bpm、130-140bpm,与大众认知的“燃脂心率=最大心率60-80%”的通用公式存在显著差距。这种个体化强度把控,使得运动能耗效率大大提升。同时对小季、小林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全方位评估心、肺、骨骼肌的功能,预测运动风险,测定精准代谢当量(METs)、确定基础运动能力,帮助制定适合的运动种类。

治疗师根据评估结果会动态调整运动处方:区别于固定训练计划,建立“评估-反馈-调整”的动态循环机制。小季在第四周时,同样的运动强度下面(心率保持在120-130bmp),自我感觉疲劳度指数从13下降到10,也就是疲劳程度明显减轻。治疗师会在线指导他运动强度也就是高效燃脂的运动强度先保持不变,运动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延长至60分钟,在第八周通过分析体成分变化(肌肉量有所下降时)及时将抗阻训练占比从30%提升至45%。

小林想要更高效燃脂,治疗师建议他先练有氧训练(心率保持在高燃脂区间130-140bmp)45分钟,再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心率154-164bmp)15分钟,顺序不能颠倒,要不然燃脂心率容易失控。

治疗师不仅要把控运动,还要做到饮食监测,指导他俩对照饮食处方,分配三餐热量,然后通过拍照记录 文字描述,实现非侵入式监管。动态反馈:不同运动种类的心率区间。难度调节:根据RPE量表(自觉劳累程度分级)调整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或运动不足。通过交谈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治疗师不仅是减脂过程中的“健康导航员”,更是个体健康管理的长期伙伴。小季在2个月内,体重从97公斤减至87.9公斤,求职竞争力显著提升。程序员小林在14个月内从93.6公斤减至83.7公斤并能维持住、没反弹,不仅收获健康更赢得爱情。他们的成功并非依赖极端节食或网红运动,而是依托治疗师构建的“评估-干预-陪伴”全周期管理体系。这标志着体重管理正从经验主义迈向精准医学时代。

□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心内科/心血管康复科主管护师王小女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