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5月,是春暖花开时候,也是候鸟春季从越冬地向繁殖地大规模跨地区迁徙的时候,与秋季迁徙相对缓慢,候鸟会沿途停留觅食,储备能量以便更好地度过漫长的冬季不同,这个时候的成年鸟类迁徙行为通常较为急切,以便尽早到达繁殖地,争夺资源和配偶。那么问题来了:候鸟的跨地区大规模长途迁徙,会增加禽流感的传播风险吗?当然!鸟类迁徙与禽流感传播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以下是主要影响和机制:

图源:Pixabay

1. 鸟类迁徙的作用

长距离传播:候鸟在迁徙过程中跨越多个地区,可能将病毒迅速带到新的区域,造成多地跳跃式传播。

病毒扩散:迁徙路径上的停留点成为病毒传播的节点,影响当地鸟类和其他动物,并迅速扩散开来。

2.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机制

携带与排泄:候鸟可通过粪便、唾液等排出病毒,污染水源和土壤。

种间传播:病毒可在不同鸟类间传播,也可能感染家禽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

3. 影响因素

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影响病毒存活和传播。

鸟类密度:高密度栖息地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人类活动:农业和城市化改变鸟类栖息地,影响病毒传播路径。

4. 防控措施

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迁徙路线和栖息地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

生物安全:提升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减少与野生鸟类的接触。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认识,减少接触和传播风险。

及时报告:发现鸟类死亡,尽量不要无保护近距离接触出现大量死禽的环境和死禽,及时向所在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畜牧兽医部门报告,必要时要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对死禽要及时采样检测和尽快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处理不及时疫情迅速扩散。

图源:Pixabay

5. 研究与合作

科学研究:深入研究病毒传播机制和鸟类迁徙规律。

国际合作:加强跨国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应对疫情。

结论

鸟类迁徙是禽流感传播的重要途径,需通过监测、生物安全和国际合作等手段,有效防控疫情。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邹老师的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爽副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