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为“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不止罕见)”,呼吁社会关注罕见病群体面临的挑战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他们的生活、梦想与未来。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虽单病种发病率低,但患者总数庞大,且多数罕见病具有遗传性、诊断困难、治疗有限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国际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是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闰年为2月29日,非闰年为2月28日),旨在提高公众和政府对罕见病及患者群体的关注与支持。截至2023年2月,全球已发现6000-8000种罕见疾病,中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
国际罕见病日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EURORDIS)于2008年2月29日发起首届活动,最初以“四年一遇”的日期体现罕见病的特殊性。2009年起,各国罕见病组织一致同意将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以便持续开展活动。
**什么是罕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率低于总人口0.065%–0.1%的疾病,全球已确认超7000种,80%与遗传因素相关。中国患者人数约2000万,但确诊平均需5年,涉及多学科协作困难。
罕见病多为慢性、严重且危及生命的疾病(如血友病、成骨不全症),患者常面临“无药可医”或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全球仅2%的罕见病有特效药,凸显药物研发紧迫性。
近年,中国加强罕见病防治,建立全国新生儿筛查网络,并通过《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明确国内标准(患病率低于1/万)。2024年国际罕见病日,上海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举办科普活动,推动社会支持。
国际罕见病日不仅是纪念日,更是全球协作的契机,通过持续倡导与科研投入,为患者争取公平的医疗资源与社会关怀
**罕见病有哪些?**比较常见的罕见病有:
1. 白化病
表现为皮肤、毛发和眼睛色素缺失,易晒伤且伴有畏光、低视力。中国罕见病名录将其列为常见病种。
2. 血友病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易出血或瘀伤。
3. 苯丙酮尿症(PKU)
氨基酸代谢异常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
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ALS)
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肌肉萎缩和瘫痪为特征。
5.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的肌肉无力和萎缩,近年来因基因疗法突破备受关注。
与罕见病斗争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霍金所患的疾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属于罕见病。
在 21 岁时,霍金就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这一疾病会逐渐侵蚀人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萎缩和身体机能丧失。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霍金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以顽强的意志接受了这一残酷的现实,继续投身于他热爱的科学研究。
随着病情的恶化,霍金的身体逐渐被束缚,从最初的行动不便,到后来只能依靠轮椅移动,再到最后几乎全身瘫痪,只能通过眼动仪和语音合成器与外界交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适应身体的变化,尽可能地保持对科研的专注。
尽管身体被疾病严重限制,但霍金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没有让病魔阻碍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染着身边的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榜样。
即使在身体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霍金的思维依然活跃在宇宙科学的最前沿。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认为黑洞并不是只进不出,而是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外辐射能量,这一理论震惊了科学界,为黑洞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他还与罗杰・彭罗斯合作,提出了奇点定理,为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霍金深知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积极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合作,共同推动科学的进步。他在剑桥大学等学术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传承下去,为科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霍金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还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他撰写的《时间简史》等科普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介绍了宇宙的奥秘和科学的魅力,让无数人对宇宙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霍金以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科学成就,为人类认识宇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敢地追求梦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何预防罕见病?**罕见病的预防主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通过婚前、孕前、产前及新生儿阶段的系统性筛查和干预,从源头降低患病风险,具体措施如下:
一级预防:婚前/孕前筛查
- 避免近亲结婚及高龄生育
近亲结婚显著增加隐性遗传病风险,而高龄生育(尤其女性≥35岁)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疾病(如唐氏综合征)风险上升。
- 孕前优生指导与基因筛查
a. 携带者筛查:夫妻双方通过基因检测排查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地中海贫血)的携带情况。若双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如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筛选健康胚胎。
b. 补充叶酸及完善优生检查:孕前补充叶酸可降低神经管缺陷风险,同时需进行常规优生检查以排除潜在风险。
二级预防:产前筛查与诊断
- 高风险人群针对性检测
对有家族史或曾生育罕见病患儿的夫妇,需通过羊水穿刺、绒毛取样等产前诊断技术明确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 超声与分子遗传学联合筛查
结合超声检查(如胎儿结构异常筛查)与无创产前检测(NIPT),可早期发现染色体异常及部分单基因病。
三级预防:新生儿筛查与早期干预
- 新生儿足跟血筛查
通过代谢性疾病筛查(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实现早诊早治。例如,苯丙酮尿症患儿通过饮食控制可避免智力损伤。
- 扩展性基因筛查
部分医院已开展新生儿基因筛查,覆盖80余种遗传病,通过早期干预(如药物、康复训练)改善预后。
其他关键措施
- 公众教育与医疗资源提升
a. 加强罕见病知识普及,提高婚育人群的主动筛查意识。
b. 培养罕见病诊疗专业人才,推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
- 政策与法律保障
a. 将三级预防项目纳入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如婚检、新生儿筛查)。
b. 完善罕见病目录、加快药物研发及医保覆盖,减轻患者负担。
总之,80%以上的罕见病与遗传相关,三级预防体系能有效减少患儿出生及致残致死率。通过基因技术、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罕见病的“可防可控”目标正逐步实现.
审核专家:马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
靠谱出品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