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双减”中做好“加法” 构建科技教育北京模式
为使科技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为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北京市有机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发挥首都资源和人才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分层分类组织管理,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构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北京特色、首都标准、中国品格、世界格局”的科技教育“北京模式”。
构建科技教育北京模式
教育“双减”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更应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1]。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和学生科技社团发展工作。因此,科技教育既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又要兼顾拔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既要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培养,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既要使学生在科学素养上得到全面提升,又要依据兴趣爱好实现个性发展。
科技教育三级金字塔结构
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已成功举办42届学生科技节系列活动,每年有20余项市级科技活动、百余项区级活动、千余项校级活动,通过校、区、市三级带动,以讲座、参观、体验、展示、嘉年华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展示活动和竞赛展示活动。结合当年的科技前沿热点和自身科技教育特色,北京市中小学校及校外教育单位策划组织实施特定主题的科技节活动,做到全市中小学生全员参与科技节中的普及型、提高型、竞赛型科技教育活动,达到“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科学研究热情,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使有科学研究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部署要求,北京市对开展科技教育成效显著、特色突出的中小学校从组织管理、支持保障、实施途径、探索特色、成绩效果、辐射带动等方面对学校整体科技教育水平进行评价,建设了一批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的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市级科技示范校在区域内乃至全市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创设良好的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环境,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科技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理想和兴趣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科技组织,是开展提高性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个人兴趣和特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2]。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自1998年成立至今,是由北京市教委认定的代表北京市中小学生最高水平的学生科技社团,涵盖地球与环境、电子与信息、机器人、模型、生命科学、天文等项目分团和校外分团7大领域,现有90个分团,团员逾万人。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龙头,金鹏科技团采用科技发展前沿和最先进的科技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宗旨,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提升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重任。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道路,金鹏团员多次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活动中崭露头角,屡创佳绩,每年有3 000余名金鹏团员在国内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先后已有11颗小行星以北京学生的名字命名。金鹏科技团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首都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及成果的重要窗口,保持了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和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军地位。
科技教育北京模式的意义
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已搭建起了覆盖全市百万中小学生的学生科技节—市级科技示范校—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的科技教育三级金字塔结构,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通过北京学生科技节,实现科学普及,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发现创新型人才的预备队;通过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加强学校科技教育发展,形成学校科技办学特色,促进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通过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的建设,形成本区域乃至全市的科技教育高地,并以之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学校的科技教育发展,为高质量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
科技教育北京模式典型案例
利用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独辟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路径
科技教育北京模式评述
高质量的科技教育是复杂化的系统工程,应把握科技教育发展态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教育施策的精准度。北京学生科技节为全市中小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吸引了有科技志趣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为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级科技示范校和金鹏科技团在评价和选拔体系建立过程中,从组织管理与支持保障、实施渠道与创新特色、教育成效与辐射作用3个方面着手,分别对应于科技教育工作的条件、方法与结果。通过“校自查、区推荐、市评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领和指导,形成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模式和支撑。
[1] 林长春.对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教育,2023(09):10-14.
[2] 曾燕.小学科技类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2.
[3] 曾德军,柯黎.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3(04):1-8.
[4] 杜春燕.以科研实践为先导,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学探究实验室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04):14-16.
[5] 陈爱玉,潘忠泉,李铮.发展“小众+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北京市第171中学[J].中国科技教育,2020(08):54-55.
[6] 邵东生.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内研究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8):30-33.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2024-09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