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为促进研究生之间知识分享以及学习交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科技工作者之家组织了学术交流以及文献分享活动。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的许大金博士,围绕类受体激酶SIT1在参与水稻高盐胁迫感受的信号途径,及耐盐水稻品种培育的新策略和类受体激酶LecRK3响应UV-B胁迫的内在分子机制展开汇报,给大家介绍了凝集素样的类受体激酶这一类特殊的信号分子在植物面临盐胁迫、UV-B胁迫等恶劣外界环境时,在平衡自身生长发育和应对外界恶劣环境确保存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感知和调节作用。
河北工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常欢与大家分享文献,针对小麦中TaSTT3b-2B基因在抗病性和粒重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介绍。TaSTT3b-2B是寡糖转移酶(OST)复合物的催化亚基,参与天冬酰胺连接的糖基化过程。过表达TaSTT3b-2B,能够显著增强小麦对眼斑病(由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抗性,同时粒重也增加。TaSTT3b-2B可以通过调控茉莉酸(JA)生物合成途径,影响一系列防御相关基因和粒重相关基因的表达。TaSTT3b-2B通过提高小麦的淀粉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基因表达,从而增加粒重。TaSTT3b-2B在小麦抗病性和粒重调控中发挥双重作用,为小麦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目标基因。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海晨针对不同小麦品种中不同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亚基的缺失对小麦品种的影响进行阐述。
还有来自其他大学的博士做了学术报告。多所学校的在读研究生以及博士毕业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通过学术交流与文献分享,推动学科前沿发展、激发创新与合作机会、提升个人研究能力、共享与经验互补。参与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领域内的基础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好地进行科普工作,或者在社区活动中向非专业人士介绍相关技术。
来源: 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