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膀鸭,是雁形目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雄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侧及头上部浅白色,满杂以褐色斑点,自嘴基经眼到耳区有一条暗褐色贯眼纹。颈部领圈棕红色,在后颈中部断开。上体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状细纹,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宽阔的棕栗色横带和黑白翼镜。雌鸟嘴橙黄色,嘴峰黑色。上体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纹,翼镜白色。幼鸟似雌鸟,但翼镜为灰褐色和灰棕色,腹部满杂以褐色斑。其明显的特征是翅膀多呈棕栗色或暗褐色,故名赤膀鸭。

赤膀鸭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和新疆,迁徙时过境于华中和华东大部,越冬于长江及以南流域、台湾岛。在其他国家繁殖于全北界温带水域,越冬于全北界南部,包括东北非。 赤膀鸭栖息于江河、沼泽及湖泊等湿地中。 繁殖期成对活动,其余时间结群活动。迁徙时,成群在高空疾飞,并发出很响的哨声。主要以植物的种子、嫩芽和幼苗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以干草和绒羽在岸边草丛中做巢。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8-12枚。

【形态特征】

赤膀鸭雄鸟繁殖羽前额棕色,头顶亦为棕色而杂有黑褐色斑纹;头侧及头上部浅白色,满杂以褐色斑点;自嘴基经眼到耳区有一条暗褐色贯眼纹。后颈上部、背暗褐色;上背和两肩具波状白色细斑,较长的肩羽边缘棕色,下背纯暗褐色,具浅色羽缘。腰、尾侧、尾上和尾下覆羽绒黑色,尾羽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缘。两翅小覆羽和初级覆羽淡褐色,中覆羽棕栗色,外侧大覆羽亦为棕栗色,向内转为绒黑色;初级飞羽暗褐色,次级飞羽灰褐色,外侧数枚外翈绒黑色,内侧数枚外翈白色,形成黑白二色翼镜,三级飞羽淡灰褐色,边缘和羽端较淡。颏棕色,喉及前颈上部棕白色,密杂以褐色斑;颈部领圈棕红色,在后颈中部断开。前颈下部及胸暗褐色,密杂以星月形白斑,使羽呈鳞片状;腹白色,下腹微具褐色细斑。两胁与上背略同,但褐色较浅。腋羽纯白色。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雌鸟上体暗褐色,具浅棕色边缘;上背和腰羽色深暗,近黑色;翅上覆羽和飞羽暗灰褐色,覆羽具白色羽缘,飞羽具棕色羽缘,亦具黑白二色翼镜,但黑色不甚浓著,翅上亦无棕栗色斑。头和颈侧浅棕白色,密杂以褐色细纹;颏和喉棕白色,无褐色细纹,其余下体白色或棕白色,除上腹外均满具褐色斑;胸和两胁尤为明显,且缀有棕色。 幼鸟似雌鸟,但翅覆羽无棕栗色,翼镜黑色部分为灰褐色,白色部分为灰棕色,腹部满杂以褐色斑。虹膜暗棕色。嘴雄鸟为黑色,雌鸟橙黄色。嘴峰黑色,跗蹠橙黄色或棕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

赤膀鸭(图片来自网络)

【栖息环境】

喜欢栖息和活动在江河、湖泊、水库、河湾、水塘和沼泽等内陆水域中,尤其喜欢在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水域活动,偶尔也出现在海边沼泽地带。

【生活习性】

迁徙

春季于3月中旬至3月末见于华北地区,3月末至4月中旬见于东北地区,其中部分留在当地繁殖,其余继续北迁。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中下旬见于东北地区南部,10月末至11月中旬迁至华北地区。11月中下旬大量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常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组成的小群迁徙。

习性

常成小群活动,也喜欢与其他野鸭混群。性胆小而机警,有危险时立刻从水草中冲出。飞行极快,两翅扇动快速而有力。

食性

以水生植物为主。常在水边水草丛中觅食。觅食时常将头沉入水中,有时也头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觅食时间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开阔水面休息。除食水生植物外,也常到岸上或农田地中觅食青草、草子、浆果和谷粒。

来源: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