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竭是棕榈科黄藤属4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5茎及叶鞘被尖刺;羽状复叶在枝稍互生,下部有时近对生,小叶披针形,互生,叶柄、叶轴被刺;肉穗花序;单性异株,花淡黄色;核果红褐色,被黄色鳞片,含红色树脂,常由鳞片下渗出。5
麒麟竭分布于中国海南岛、中国台湾等地,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也有分布。5麒麟竭喜光、高温多湿的亚热带气候、4不耐寒,以土层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宜。6
据《神农本草经疏》记载,麒麟竭味甘、咸,平,有小毒。主五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金疮生肉。7血竭为活血化癌药,能活血定痛、化瘊止血、生肌敛疮。5
植物学史
记载
麒麟竭一名血竭,味辛、咸,气平。有小毒。出自南番诸国,麒麟树脂结成。其树高长,婆娑可爱。脂从中滴,状如胶饴。久久凝块成形,红赤与血同色。故今番贾,收采货买,特名曰血竭,又名曰麒麟竭也。敲断而有镜脸,光彩似能射人。取摩指甲弦间,红透甲者方妙。但与紫铆相类,勿误认假成真。书载叮咛,用须仔细。2
历史
麒麟竭,始载于《雷公炮炙论》玉石部。《新修本草》将紫矿、麒麟竭同入一条,可见对麒麟竭的基原均不甚了解。《图经本草》云:“麒麟竭,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方诸国及广州。”《本草纲目》谓:“麒麟竭是树脂,紫矿是虫造。”遂将麒麟竭改列于木类,纠正了《雷公炮炙论》和《新修本草》在药物分类上的错误。古本草所记载的血竭,多由国外进口。《滇南本草》记载之木血竭结合现时云南所产之血竭来考证,我国最早使用的血竭当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无疑。我国现在进口的棕榈科黄藤属藤本植物血竭,经考证,最早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从南洋诸国带回。宋朝以前所用的血竭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称为木血竭,清、明以后用的血竭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和棕榈科植物藤竭,目前两者皆用。3
形态特征
麒麟竭,藤本,长达10-20m,茎粗2~4cm。羽状复互生;小叶条状披针形,长达30cm,宽约3cm,叶脉平行3出;叶柄和轴疏生小刺。肉穗花序,雌雄异株,花黄色;花被片6,2轮;雄蕊6;柱头3深裂。果实核果状,卵状形,果皮腥红色,鳞片缝中流出红色树脂。1
产地生境
麒麟竭分布于中国海南岛、中国台湾等地,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也有分布。5麒麟竭喜光、高温多湿的亚热带气候、4不耐寒,以土层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宜。6
主要价值
据《神农本草经疏》记载,麒麟竭味甘、咸,平,有小毒。主五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金疮生肉。7血竭为活血化癌药,能活血定痛、化瘊止血、生肌敛疮。5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