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宝石(Sapphire)是(除铬含量≥0.1%的红宝石之外)刚玉宝石的通称,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₂O₃)。蓝宝石包括粉红色蓝宝石、黄色蓝宝石、绿色蓝宝石、白色蓝宝石等,甚至在同一颗石有多种颜色,其中蓝色蓝宝石是由于其中混有少量钛(Ti)和铁(Fe)杂质所致。

蓝宝石最大的特点是颜色不均,色带发育,可见平行六方柱面排列的,深浅不同的平直色带和生长纹。聚片双晶发育,常见百叶窗式双晶纹。裂理多沿双晶面裂开。二色性强。

世界不同产地的蓝宝石除上述共同的特点之外,亦因产地不同各具特色。天然蓝宝石在克什米尔地区、泰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老挝、柬埔寨、中国(山东昌乐、海南蓬莱、重庆江津的石笋山、福建明溪、黑龙江穆棱、安徽来安、新疆塔城)均有发现。1980年代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玄武岩中,相继发现了许多蓝宝石矿床。3

矿物分类

按岩石类型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

该类型的著名产地为泰国的尖竹汶和斯里兰卡的康迪山蓝宝石矿床。

斯里兰卡的康迪山区的蓝宝石矿床位于辉石正长岩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上,与方柱石,金云母,尖晶石等矿物共生。

热液型(蚀变超基性岩型)

该类型矿床以坦桑尼亚的坦噶城,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的马卡尔鲁蓝宝石矿床为代表。

该类矿床 蚀变超基性岩体内。成矿作用与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关。刚玉类宝石(红宝石和蓝宝石)产于有云母和斜长石组成的脉体内。该脉体产在强烈蚀变的蛇纹石化和角闪石化的超基性岩中。

变质岩型和岩浆型(玄武岩型)

变质岩型蓝宝石矿床处于造山带或古老地台(盾)中的区域变质带。

按组成结构

蓝宝石的化学成分是氧化铝(Al₂O₃)。在弧面型切磨,内部富含与底面平行并定向排列的三组包体时,可以产生美丽的六射星光时,被称为"星光蓝宝石"。星光蓝宝石是由于内部生长有大量细微的丝绢状包裹体(金红石),而三组方向的包裹体对光的反射作用,导致打磨成弧面形的宝石顶部会呈现出六道星芒而得名。因内部有内含物,产生了星光效应,但是也因此降低宝石的透明度,所以星光蓝宝石通常是半透明至透明的。优质星光蓝宝石的六道星线是完整透明的,其交汇点位于宝石中央,随着光线的转动而移动。2013年9月,经过近三个月亲自设计、打磨的一颗67.98克拉的星光蓝宝石问世。为其命名为“紫蓝之星”。该宝石产自斯里兰卡,原石重162.5克拉,打磨成功后的宝石重67.98克拉,日光下呈靛蓝色,透明、灵活、清晰明亮。更为惊奇的这是一颗“变色星光蓝宝石”,该宝石在白色光源下呈蓝色,在黄色光源下呈紫色,在紫外灯光下呈红色。用紫外灯光鉴别变色宝石也是宝石研究的一大发现,大凡是变色宝石,不论是刻面还是弧面,在高能量紫外灯光的照射下大都会呈现红色现象,因变色宝石当中有铬的存在,在高能量光源照射下铬离子通过宝石内部反射出来,因此宝石呈红色。

按主体颜色

宝石界将刚玉宝石除红宝石外均称为蓝宝石,一般在“蓝宝石”前加上颜色名区分。除无色蓝宝石外,各色蓝宝石如下:

  • 帕德玛刚玉(粉橙色蓝宝石,下文详述)
  • 粉红色蓝宝石(非0.4-4wt%铬离子致色的粉红色,否则属于“粉色蓝宝石”,现为红宝石的一种)
  • 红蓝宝石(非0.4-4wt%铬离子致色的红色,否则属于红宝石)
  • 橙色蓝宝石
  • 褐色蓝宝石
  • 黄色蓝宝石(黄宝石)
  • 金色蓝宝石
  • 绿色蓝宝石
  • 蓝色蓝宝石(一般不被认为属于彩色蓝宝石)
  • 紫色蓝宝石
  • 黑蓝宝石(黑宝石)
  • 变色蓝宝石(具变色效应)

缅甸、斯里兰卡、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等国都有各色的彩色蓝宝石出产。由于彩色蓝宝石的颜色可人,越来越受国际市场欢迎。彩色蓝宝石中最有名最贵重的莫过于粉橙色蓝宝石——帕德玛刚玉(Padparadscha,得名于僧伽罗语“莲花”一词,或音译为“帕帕拉恰”),这种粉橙色蓝宝石主要由斯里兰卡出产,是价格上涨最快的宝石品种之一。

晶体结构

蓝宝石属三方晶系,具有六方结构,晶体形态常呈筒状、短柱状、板状等,几何体多为粒状或致密块状,晶格常数为:a=b=4.758Å, c=12.991Å,一轴晶负光性,个别情况下具有异常的二轴晶光性。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折光率1.762~1.770,双折射率0.008~0.010,二色性强。非均质体。有时具有特殊的光学效应——星光效应。硬度为9,密度3.95~4.1克/立方厘米。无解理,裂理发育。

物理性质

  1. 颜色及变化:蓝宝石的颜色可能有所不同,从蓝色到蓝绿色、绿色、灰色、黄色、橙色、紫色、粉红色、棕色等。这些颜色变化是其晶格内不同元素取代的结果。
  2. 硬度和耐久性:蓝宝石的莫氏硬度为九级,这使其比许多其他宝石,例如石英、黄玉硬度都高,在自然界仅次于金刚石(钻石)、碳硅石(莫桑石)。这种硬度有助于提高其耐久性,使其适合日常佩戴的珠宝。
  3. 光泽和透明度:蓝宝石通常呈现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经过适当切割和抛光后,呈现出明亮且抛光的外观。它通常是透明到半透明的,允许光线穿过其晶体结构并增强其颜色和亮度。
  4. 解理和断口:蓝宝石的解理很差甚至不明显,这意味着它不能轻易地沿特定平面断裂,相反,它往往会表现出贝壳状断口,在断裂时产生弯曲的贝壳状断面。同时因为晶体生长过程的包裹体、定向规律性,柱状蓝宝石经常具备沿{0001}发育的裂理。
  5. 密度和比重:蓝宝石的密度因其成分而异,但其比重通常为4至4.1。该值表明它比水、二碘甲烷、二硫化碳密度大。
  6. 折射率:蓝宝石的折射率因其化学成分和颜色而变化。 它通常落在1.762至1.770的范围内。这种特性会影响光线穿过矿物时的弯曲方式,从而影响其抛光后的光泽和透明刻面宝石琢型。
  7. 双折射:蓝宝石表现出双折射,即晶体内两个垂直方向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当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时,蓝宝石在正交偏光下旋转360°可呈现四明四暗的变化;此特性也可能会导致透过蓝宝石观察其后的图像呈现重影。
  8. 多色性:多色性是指矿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不同颜色的现象。蓝宝石通常表现出弱到中度的多色性,根据晶体取向,蓝色蓝宝石具有不同深浅的蓝色或绿蓝色。
  9. 光学现象:一些蓝宝石标本可能会表现出星光,这是一种当矿物被切割成凸圆形并暴露在直射光下时出现星形反射图案的现象。这是由多个角度平行分布的针状矿物包裹体的存在引起的,当存在三组分别以60°夹角的金红石包裹体时,弧面切割的蓝宝石可呈现六射星光;当存在90°夹角的二组硬水铝石包裹体时,弧面切割的蓝宝石可呈现十字星光。

这些物理特性共同决定了蓝宝石作为矿物和宝石的整体外观、耐用性和独特性。

主要特点

蓝宝石最大的特点是颜色经常不均,可见平行六方柱面排列的,深浅不同的平直色带和生长纹。聚片双晶发育,常见百叶窗式双晶纹。裂理多沿双晶面裂开。二色性强,世界不同产地的蓝宝石除上述共同的特点之外,亦因产地不同各具特色。

蓝宝石和红宝石互为姐妹宝石,它们都属于刚玉矿物,基本化学成份都为氧化铝。除具星光效应的宝石级刚玉可以不透明外,只有半透明或透明且色彩鲜艳的刚玉才能称做宝石。红色并含铬元素0.4-4wt%的刚玉呈红色调,故被称为红宝石,其他的刚玉统称蓝宝石。

产状和形成

蓝宝石是一种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矿物,主要存在于高品位变质岩。它的产状和形成与区域变质作用过程和适宜前体的存在密切相关。

地质环境

蓝宝石最常见于高级变质岩中,这些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历了显著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它常常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700至900℃的温度和6至12kbar的压力下。这些条件通常出现于下大陆地壳中。

前驱岩

蓝宝石由富镁岩石(例如富镁片麻岩、斜长岩和镁铁质)的变质作用形成火成岩。这些岩石提供了蓝宝石成分所需的元素,包括铝、镁和硅。

形成过程

蓝宝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矿物在极端温度和压力下的重结晶。在高级变质作用期间,富含镁的前体岩石中的矿物发生相变,导致包括蓝宝石在内的新矿物的生长。蓝宝石形成过程中存在的确切矿物组合取决于前体岩石的成分和特定的变质条件。

矿物组合

蓝宝石经常与在高级变质条件下形成的其他矿物一起被发现。这些矿物可能包括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斜长石、长石和石英。这些矿物在同一岩石中的存在可以为了解其形成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条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地理分布

蓝宝石相对稀有,在世界各地的数量有限,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缅甸、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部分地区。这些矿床通常与地球地质历史中经历过广泛变质作用的区域有关。

变质史

特定区域中蓝宝石的存在可以提供有关该地区地质历史的信息。研究含蓝宝石岩石的分布、成分和纹理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塑造地壳的构造事件和过程。

天然与合成

结晶习性

天然蓝宝石的结晶往往是自形至半自形的晶体,具有平面状晶面和晶面横纹,而合成蓝宝石的结晶往往呈现“梨晶”或晶锭,表面呈曲面,很少呈现天然蓝宝石的柱状、板状规则晶体。天然蓝宝石具有120°夹角的平直色带,焰熔法合成蓝宝石具有弧形生长纹与色带。

杂质

不少合成蓝宝石里面洁净无瑕,并可在原石表面具有来自坩埚或助熔剂的残余物包裹体,而天然蓝宝石总是有些杂质,几乎没有洁净无瑕的。

色泽

因为晶体应力状态不同,所以合成蓝宝石常选的切割定向与天然蓝宝石有区别,较浅色切割成品的蓝绿-蓝紫多色性比天然蓝宝石切割成品显著。

主要产地

世界蓝宝石产地不多,主要有克什米尔地区、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但就宝石质量而言,以克什米尔地区、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依据地质成因不同,可分两类:一类是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克什米尔产的蓝宝石。另一类是澳大利亚、泰国、中国产的蓝宝石。

缅甸、克什米尔等地产的蓝宝石,因含钛致色,故呈鲜艳的蓝色,含绢丝状金红石和指纹状液态包裹体。绢丝状金红石包裹体可产生六射或十二射星光,属优质宝石品种。澳大利亚、泰国、中国产的蓝宝石因其中含有较多的铁,由铁致色,故宝石颜色很暗,刻面宝石反光效果亦不太好,一般均需经过加热改色优化处理才能使用。

不同产地蓝宝石的特征简述如下:

克什米尔地区

颜色呈矢车菊的蓝色,也就是微带紫的靛蓝色。颜色的明度大,色鲜艳。有雾状的包裹体的具乳白色反光效应。一直被誉为蓝宝石中的极品。关于这种颜色感觉产生的原因一直没有定论,有可能是金红石等细小颗粒渲染所致,也可能是一些极细小的裂隙及相伴的出溶物对光的散射引起的,颜色不均匀,常形成界线分明的蓝色及近无色的色带。但由于矿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端,海拔5000多米,终年被雾笼罩,19世纪末基本开采殆尽,当前几乎没有产出。

缅甸抹谷

和红宝石产在同一矿区,除颜色不同外,其它特点完全相同。它的包体如下:绢丝状金红石包体,平行六方柱面密集排列,成60度、 120度交叉。如果垂直绢丝状包体切割,琢磨成弧面宝石后可呈现六射或十二射星光;指纹状液体包体的包体空隙中的气泡所占面积较小,约30%左右;固态包体,常见有刚玉、尖晶石、铀烧绿石、磷灰石等。

斯里兰卡

和红宝石同属一个矿区,除颜色不同外,其它特点完全相同。其包体如下:绢丝状包体,与缅甸蓝宝石特点相似,区别在于纤维细而长,可呈现六射星光;液体包体,呈不定形层状属布或呈指纹状展布;固态包体,有锆石、磷灰石、黑云母等。

据2016年1月6日媒体报道,斯里兰卡一名收藏家近日宣称,其收购了当地出产的全球最大蓝宝石,重达1404.49克拉,超过旧纪录的1395克拉,当时估计价值至少1亿美元。有匿名收藏家指出,这颗名为“亚当之星”的蓝宝石日后有望以1.75亿美元转手。该蓝宝石在斯里兰卡南部拉特纳普拉附近的矿场发现,该市又有“宝石城”之称。据了解,宝石开采是斯里兰卡重要产业,每年仅原石产值就有至少1.03亿美元,其中蓝宝石是主要出口产品。

泰国

呈带黑的蓝色、淡灰蓝色。晶体中没有绢丝状包体,但指纹状液态包裹体、90°夹角的二组针状硬水铝石包裹体发育。最典型的特征是黑色固态包体周围有呈荷叶状展布的裂纹。三组聚片双晶发育,裂理沿双晶面裂开。

中国

80年代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玄武岩中,相继发现了许多蓝宝石矿床。其中以山东(昌乐)蓝宝石质量最佳。4晶体呈六方桶状,粒径较大,一般在1cm以上,最大的可达数千克拉。蓝宝石因含铁量高,自然光下多呈近于炭黑色、蓝黑色,强透射光下呈靛蓝色、蓝色、蓝绿色、绿色和黄色等,以靛蓝色、蓝绿色为主。宝石级蓝宝石中包裹体极少,除见黑色固态包体之外,尚可见指纹状包体。多见三组60°夹角的绢丝状金红石矿物包裹体,极少见弥漫状液体包体。蓝宝石中平直色带明显,聚片双晶不发育。大的晶体外缘可见平行六方柱面的生长线。山东蓝宝石因净度较好,内部缺陷少,有一定的优质蓝宝石比例。5

黑龙江省蓝宝石主要分布于穆棱。颜色鲜艳,呈透明的蓝色、淡蓝色、灰蓝色、淡绿色、玫瑰红色等,不含或少含包体,不经改色即可应用。不足之处是颗粒细小。

海南岛和福建明溪县产的蓝宝石。特点相似,一般粒径小于5mm的晶体,色美透明,除含极少的气液包体和平直的简单双晶纹之外,很少含其它缺陷。但颗粒大于5mm晶体的外缘,均不同程度的含有一层乳白色、不透明、平行六方柱面的环带。晶体中平行菱面体的三组聚片双晶发育。晶体中还有较多的聚隙和蚕籽状金红石包体。

江苏省蓝宝石。色美透明,多呈蓝色、淡蓝色、绿色。但在喷出地表时,火山的喷发力较强,故蓝宝石晶体常沿轴面裂开,呈薄板状,故取料较难。

重庆江津石笋山产的蓝宝石与黑龙江宝石相似。颗粒属中型,其中红宝石密度较大。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产量丰富的蓝宝石产地之一。但由于铁的含量高,宝石颜色暗。多呈近于炭黑的深蓝色、黄色、绿色或褐色。含尘埃状包体。其宝石致色元素特点与泰国、中国相同,均需改色后才能使用。6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12日,斯里兰卡Horana发现世界最大单一天然刚玉(蓝色蓝宝石),据悉,这个世界最大单一天然刚玉被命名为 "亚洲皇后",重量约310公斤。1

相似宝石

与蓝宝石外观相似的宝石有蓝色尖晶石、蓝色电气石、黝帘石、蓝锆石、蓝锥矿、蓝晶石、堇青石等。蓝宝石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识别特征:颜色不均时,可见平行排列的平直色带;含绢丝状包裹体、弥漫状液态包体及荷叶状包体;强二色性。与相似的宝石区别如下:

  • **尖晶石:**蓝色尖晶石颜色均一,微带灰的色调。光均质体,没有二色性。晶体中有较多气液包体和八面体小尖晶石包体群。
  • **电气石:**多呈带绿的蓝色,有较多的裂纹和空管状气液包裹体。双折射率大,在底刻面的棱面处可见双影。二色性极明显。
  • **蓝锥矿:**只有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天然产出。产量不大,粒度较小。蓝锥矿呈蓝到紫色。折光率及密度均与蓝宝石相近,亦具强二色性。但它双折射率大(0.04),色散强(0.044)。故以强色散的鲜艳外观及高双折射率、后刻面棱双影和在短波紫外光中有亮蓝色荧光可以与蓝宝石区别。
  • **蓝锆石:**经过加势处理的锆石呈鲜艳的蓝色,用它强的色散(0.039),高的双折射率(0.04-0.06)和密集排列的铀、稀土吸收光谱可以与蓝宝石区别。
  • **黝帘石:**是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含钒宝石级黝帘石,简称坦桑石。它是当前世界受欢迎的宝石品种之一。黝帘石呈红褐色、深紫色,透明、块体大,经过加热处理变成像蓝宝石一样的靛蓝色。颜色不均,有明显的三色性:深蓝、紫红、黄绿色。密度3.35g/平方厘米,硬度6.5-7,均较蓝宝石低,可以与之区别。黝帘石的蓝紫色是含0.02~2%的钒致色,故在蓝紫色坦桑石吸收光谱中有较明显的钒光谱,没有明显铁的吸收线。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大的切割蓝宝石——“东方蓝巨人”,这枚蓝宝石呈矩形,源自克什米尔地区,重达486.52克拉,是全球珠宝中的稀世珍品。

世界上最大的星光蓝宝石——“亚当之星”,重1404.49克拉,源自斯里兰卡南部的拉特纳普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星光蓝宝石。

处理工艺

高温处理又称热处理,主要用于改善蓝宝石颜色、净度,加强或减弱特殊光学效应(如加强或减弱星光效应),俗称“有烧”,在高温处理下,颜色太黑或深蓝的澳洲蓝宝会变得较浅色或金黄色。斯里兰卡的白刚玉则可变蓝,而浅黄宝也可以改变为较深而暖和的黄色。总而言之有5方面的应用:

  1. 削弱深色蓝宝石的蓝色(氧化条件下)
  2. 加深蓝宝石的蓝色(还原条件下)
  3. 去除蓝宝石中丝状包体和发育不好的星光(加热后迅速冷却)
  4. 产生星光(加热后缓慢冷却)
  5. 将浅黄色,黄绿色刚玉在氧化条件下加热处理变成橘黄色至金黄色的蓝宝石。

很多巿面上的刚玉均经过高温处理,由于这方法是模仿天然的过程进行宝石的复制,这做法在业内是可接受的。但高温处理会令宝石变得脆弱,更可能使宝石内部出现裂痕或令裂痕更明显,因此多选用清澈(内含物少)但颜色质差宝石作此人工处理。

产自山东(昌乐)蓝宝石矿区的蓝宝石多经过退色处理,在退色处理时原料一般采用本身质地良好,色泽较深,退色工艺技术成熟。

文化意义

蓝宝石象征忠诚、坚贞、慈爱和诚实,是9月和秋季的生辰石,与红宝石有“姊妹宝石”之称。

蓝宝石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被用来装饰清真寺、教堂和寺院,并作为宗教仪式的贡品。它也曾与钻石、珍珠一起成为英帝国国王、俄国沙皇皇冠上和礼服上不可缺少的饰物。日本人选其作为结婚23周年(蓝宝石)、26周年(星光蓝宝石)的珍贵纪念品。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