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库通常是指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的所引用的数据库,也称为社交工程数据库。社会工程学是一种通过欺骗、操纵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来获取信息的技术或方法。使用社工库有助于掌握更多信息,在社会工程学攻击过程中提高成功的概率。
社工库的来源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公开可获取的信息、社交媒体的数据、以及泄露的数据库等。社工库的具体内容可能包含个人、组织或公司的相关信息,例如姓名、联系方式、账号密码、职业信息等。攻击者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来进行定向的网络钓鱼攻击、身份盗窃或其他形式的网络攻击。123
社会工程学的目标是利用人类的社交和心理弱点,而社工库则是为了支持这种攻击而收集的信息库。保护个人和组织免受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教育他们如何辨别潜在的欺诈行为,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社工库概念
社工库是社会工程学中的一项关键资源。社会工程学是一门探讨人类社交与心理行为,并通过欺骗与操纵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的技术。在数字时代,这种攻击方法变得愈发精密,社工库成为黑客和攻击者的重要工具。
社工库的主要功能在于收集、整理和存储目标个体或组织的各类信息,以在进行社会工程学攻击时提供精准的背景资料。这些数据库包含的信息既可以是公开获取的,也可能来源于数据泄漏、社交媒体或其他途径。通过构建一个全面的社工库,攻击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击,从而提高攻击的成功概率。
社工库所包含的信息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个人身份信息:姓名、性别、生日、住址等;
- 联系方式: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
- 账号密码:网络服务、社交媒体或其他在线平台的账号和密码;
- 职业信息:工作单位、职位、工作联系方式等。
这些信息可以被利用来进行网络钓鱼、身份盗窃或其他形式的网络攻击。由于社工库的内容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因此其使用涉及到多种合法性和伦理问题。
合法性和伦理问题
社工库中的数据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和行为信息,均属于高度敏感的公民隐私。一旦这些隐私被窃取,将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可能引发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社工库攻击的安全防范
信息泄漏无法避免,因此防范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减少潜在的风险。例如:
持续的安全意识培训:实施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识别潜在的社会工程学攻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辨别垃圾邮件、不点击可疑链接、不泄露个人信息等。
强化密码管理:提倡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新。员工应避免使用容易猜测的密码,同时利用多因素认证(MFA)以增加账户的安全性。
审查和更新隐私设置:定期审查和更新个人和组织在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上的隐私设置。限制公开可见的信息,减少攻击者利用的潜在目标。
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结合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如入侵检测系统(IDS)、防火墙和反病毒软件,以提供额外的层面来防范社会工程学攻击。
这些防范措施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并且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综合利用培训、技术和策略,可以大大减少社会工程学攻击的风险。
相关案例
案例一、北京顾某等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
2016年6月,北京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顾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经查,自2016年1月起,顾某伙同他人制作用于非法获取某公司账号的软件程序,并在互联网上大肆收购网站身份认证信息,使用软件大量实施“撞库”行为,非法获取该公司账号约10万组,并通过互联网大量出售账号及扫号程序,非法获利10万余元。
案例二、江苏淮安 “K8社工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3月,江苏淮安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成功侦破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捣毁国内最大的网络社工库“K8社工库”,查获公民个人信息20亿条。
案例三、四川广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6月,经过1年多的侦查,四川广元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成功侦破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查获四川全省学生信息及家长的公民个人信息1200万条,打掉非法买卖学生信息牟利的犯罪利益链条6个。
案例四、福建泉州“浮云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8月,福建泉州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浮云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1人,成功打掉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站“浮云网”,查获公民个人信息2200万余条,打掉了一条非法获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犯罪的产业链。
案例五、山东淄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6月,山东淄博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打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源头2个,查扣公民个人信息近亿条。
案例六、江苏徐州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
2016年6月,江苏徐州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摧毁一条以黑客和快递公司内部员工为泄露源头的倒卖快递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查扣各类快递信息500余万条,犯罪嫌疑人非法获利30余万元。
案例七、湖北宜昌余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5月,湖北宜昌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余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经查,该团伙自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非法获取并出售股民信息、银行理财信息等各类公民个人信息1100余万条,非法获利280余万元。
案例八、山东威海董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6月,山东威海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董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经查,2名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查询公民个人银行账户余额、流水等信息进行出售,非法牟利40余万元。
案例九、内蒙古赤峰李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6月,内蒙古赤峰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李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经查,该团伙利用“快递单号生成器”等软件筛选快递单号,通过快递公司内部人员查询对应的公民个人信息7万余条,非法获利3万余元。
案例十、湖南怀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6年5月,湖南怀化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经查,该团伙通过在网上购买、搜索、下载等方式大量搜集公民个人信息,再通过“撞库”“扫存”等非法软件比对公民网络账户密码,进行出售和“刷单”盈利,非法获利10余万元。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