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产品,是轻质石油馏分经过精制处理后得到的透明或半透明、易挥发、可燃的烃类混合物,可用作燃料。外观为透明液体,可燃,馏程为30℃至220℃,主要成分为C5~C12脂肪烃和环烷烃,以及少量芳香烃,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的碳碳单键(C-C)和碳氢单键(C-H),这些特点使得汽油具有较高的辛烷值和良好的抗爆性。19
汽油具有较高的辛烷值(抗爆震燃烧性能),并按辛烷值的高低分为89号、90号、92号、93号、95号、97号、98号等牌号,2012年1月起,汽油牌号90号、93号、97号修改为89号、92号、95号10。其中辛烷值越高,表示汽油的抗爆性能越好,适用于压缩比更高的发动机,以充分发挥发动机的性能并减少爆震现象的发生。20
汽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中的内燃机,特别是汽车、摩托车、小型飞机、割草机、链锯等设备的动力源。在燃烧过程中,汽油与空气混合后,在发动机的燃烧室内被火花塞点燃,迅速燃烧并释放大量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或设备前进。汽油在化工、制药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汽油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8
发展历史
汽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和人们对新能源的不断探索,汽油逐渐从石油的副产品转变为内燃机的主要燃料。以下是汽油发展历史的主要阶段:
早期发现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们开始寻找能够更高效、更广泛地应用的液体燃料来替代传统的固体燃料如木材和煤炭,以及早期的液体燃料如桐油等。
1859年,这一年是石油工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在宾夕法尼亚州成功挖出了世界上第一口具有商业价值的原油井,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他通过加热蒸馏原油,不仅生产出了用于照明的煤油,还在蒸馏过程中发现了包括汽油在内的其他石油产品。然而,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安全知识有限,汽油因其燃烧过快和潜在的爆炸性而被视为副产品,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正式提炼
1860年代至1870年代:随着石油蒸馏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能够更有效地从原油中分离出包括汽油在内的各种轻质烃类。这些轻质烃类因其高挥发性和易于燃烧的特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内燃机的发明
187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劳斯·奥托发明了内燃机,这使得汽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燃料。随后,奥托还改进了汽油的配方,将其改为由乙醇和汽油混合而成。22
1886年:德国的卡尔·本茨研发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它使用了一台带有颤振线圈点火的单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这标志着汽油在内燃机中的正式应用。汽油机作为汽车动力运行成功,由此,汽油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采用蒸馏法,仅能从原油中提炼出20%的汽油。
生产工艺的改进
1911年,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两名工程师——威廉姆·伯顿和罗伯特·哈姆福瑞斯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并最终解决了提炼汽油的低效率问题。他们对蒸馏法进行了改进,在其标准加热过程中增大压力,将煤油“裂解”成汽油。这种“热裂解”工艺使汽油的冶炼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达到40%。1913年,伯顿获得了有关这一工艺的专利。自此,美国生产的汽油赶上了汽车工业发展的需求。
1937年,真空石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支持法国人尤金·胡德利成功研究了用催化剂实现重质原油裂解的催化裂化工艺,并开发出第一种催化剂——硅酸铝催化剂,建成世界第一套日产量能力12000桶(6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第一代装置是固定床催化裂化,3年后第二代移动床催化裂化工艺成功问世,1943年建成第一批两座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日加工能力1万桶(50万吨/年),催化裂化使轻油收率大大提高,达到7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品质的提升
20世纪初期至1920年代,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内燃机的改进,汽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为了满足不同车型和发动机的需求,开始出现了高辛烷值汽油和低辛烷值汽油等不同种类的汽油。这些汽油的辛烷值不同,适用于不同压缩比的发动机,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1921年,供职于美国通用公司的托马斯·米基利,发现了一种名为四乙基铅的化合物可以很好地抑制汽油爆震。这种物质合成工艺简单,成本相当低廉,而且只需少量添加就能有效提高汽油的抗爆震性能。可惜的是,铅元素和铅的一些化合物在当时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毒物,面向市场推出含铅的汽油添加剂很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担忧。然而,通用公司刻意隐瞒了汽油含铅的事实,将其称为“乙基汽油添加剂”。在抗爆汽油添加剂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通用公司仍然不顾各种安全隐患,推动四乙基铅成为后来近100年使用最为广泛的汽油添加剂。
1970年代,由于环保要求,许多国家开始逐步禁止在汽油中添加铅,改用无铅汽油。1979年,美国开始推行无铅汽油,并在1996年全面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欧洲推行得稍微慢点,1989年10月,欧洲多数国家开始使用无铅汽油;2005年完全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我国从1991年第一个无铅汽油标准颁布实施,到2000年车用汽油实行全面无铅化经历了10年。
在此之前,我国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经历2个发展阶段。1956年~1985年期间,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基本是按照苏联的样本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标号从五六十年代的56号、66号发展到七八十年代70号、80号。这30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对车用汽油的质量要求也不高。
1986年~1999年,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首先是标准体系的转变,由原先的马达法辛烷值转变为国际通用的研究法辛烷值。1986年首次出现的车用汽油标准中包括90号和97号两个标号。1989年修订的车用汽油标准中又增加了93号汽油。另一个变化是1991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车用无铅汽油标准包括90号、93号、95号3个标号。
时间进入2000年,此时我国汽车的数量激增,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明显,旧的汽油无铅化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环境需求。于是,国家颁布实施了新的车用无铅汽油标准GB17930—1999。与旧的标准相比,新标准不仅提高了一些项目指标的限值,而且增加了新的项目内容,如硫含量指标、苯含量、芳烃含量、烯烃含量的限值指标,此外对汽油中的含氧量也做出了规定。
现代发展趋势
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石油工业也在不断改进汽油的生产工艺,以提高汽油的质量和环保性能。2001年,出台国Ⅱ汽油标准;2006年,汽油国Ⅲ标准出台;2014年,全国开始执行汽油国Ⅳ标准;2016年1月,供应国V汽油。与国Ⅳ相比,国V车用汽油标准最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减、二调、一增加”。三减即降低硫含量、锰含量、烯烃含量,结果是汽油变得更清洁,对环境的污染更小;二调是调整蒸汽压和牌号,由90号、93号、97号分别调整为89号、92号、95号;一增加是首次规定了密度指标,以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
2023年1月1日起,国六B(或称国VIB) 标准车用汽油全国上线,我国汽油全面进入国六B时代。9
目前,全球正在推动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兴起对汽油的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汽油仍然是全球交通领域的重要燃料之一。
2024年6月13日—6月26日,受供需关系偏紧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上涨。央视财经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本次油价调整具体情况如下:汽、柴油零售限价每吨分别上调210元、200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上调0.16元;95号汽油每升上调0.17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17元。
组成成分
汽油的组成成分复杂多样,包括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主要烃类成分以及少量的其他化合物和添加剂。这些成分共同决定了汽油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效果。
主要烃类成分
直链烷烃:这类烃类化合物的分子中,碳原子以直线形式排列,形成直链结构。它们是汽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支链烷烃:与直链烷烃不同,支链烷烃的分子中含有碳原子的分支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支链烷烃在燃烧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
环烷烃:环烷烃的分子由碳原子组成环状结构,它们也是汽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烷烃的存在对汽油的辛烷值和燃烧性能有一定影响。
芳香烃:芳香烃是一类具有苯环结构的烃类化合物,它们在汽油中的含量相对较少,但对汽油的某些性能(如辛烷值)有重要贡献。
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主要烃类成分外,汽油中还可能含有少量的其他化合物,如:
含氧化合物:如醇类、醚类等,这些化合物可能作为添加剂加入汽油中,以改善汽油的燃烧性能和排放性能。
含硫化合物:硫是石油中的天然成分之一,因此在汽油中也可能含有少量的含硫化合物。然而,现代汽油生产过程中会尽量降低硫含量,以满足环保要求。
含氮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来源于石油的原始成分或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
其他杂质:包括金属元素、水分、胶质等,这些杂质在汽油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
调和与添加剂
汽油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调和处理,以调整其各项性能指标。同时,为了提高汽油的性能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还会在汽油中加入各种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包括清净剂、金属钝化剂、抗氧剂等,它们能够改善汽油的燃烧性能、减少积碳和腐蚀等问题。27
理化性质
汽油作为一种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烃类混合物液体,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于其作为燃料的使用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汽油在多个方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详细介绍:
物理性质
- 外观与颜色
汽油在常温下为透明至淡黄色的易流动液体,外观清澈。其颜色可能因含有少量杂质或添加剂而略有变化。
- 密度与重量
汽油的密度通常小于水,约为0.70~0.78 g/cm³(具体数值可能因汽油种类和温度而异)。因此,一升汽油的重量约为0.7~0.78千克,即约1.4~1.56斤(以0.75 g/cm³为例,一升汽油约为1.45斤)。1
- 挥发性
汽油具有较高的挥发性,能够在常温下迅速蒸发成芳香味气体。这一特性使得汽油在发动机气缸内能够迅速气化并与空气形成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当汽油喷入发动机气缸内时,其蒸发形成的可燃混合气与空气迅速混合,并在火花塞的点火作用下发生燃烧,释放出热能。汽油的蒸发性还与其馏程有关,馏程是汽油中各组分从初馏点到终馏点的温度范围,反映了汽油中不同沸点组分的含量。2829
- 馏程
馏程是石油产品的主要理化指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石油产品进行蒸馏,从初馏点到终馏点(或干点)的温度范围。这个温度范围表示了石油产品中所含烃类的沸点范围,也就是其蒸发的难易程度。汽油的馏程为30℃至205℃。30
- 溶解性
汽油不溶于水,但可以与乙醇、乙醚、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这种溶解性使得汽油在与其他有机物质混合时表现出特定的物理和化学行为。
- 燃点与燃烧温度范围
汽油的燃点较低,且燃烧温度范围较宽。具体数值可能因汽油种类和测试条件而异,但一般来说,汽油的燃点温度范围大致在415~530℃之间,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略有差异。在常温常压下,汽油燃烧产生的火苗温度范围大致在800~1000℃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是汽油燃烧时火焰温度的一个大致估算,实际温度可能会因燃烧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
- 爆炸极限
汽油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空气中含量为74~123克/立方米时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这一范围通常表示为汽油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具体数值可能因汽油种类和测试条件而异。1
- 热值
热值是衡量燃料燃烧时所释放热量多少的一个物理量。汽油具有较高的热值,约为44000 kJ/kg(或44 MJ/kg),这意味着每千克汽油完全燃烧后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一性质使得汽油成为内燃机理想的燃料之一,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来驱动汽车等交通工具。1
- 温度对密度的影响
温度对密度的影响也是汽油热力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汽油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汽油的密度会逐渐降低。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汽油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得单位体积内的汽油质量减少。因此,在储存和使用汽油时,需要注意温度对其密度的影响,以确保计量的准确性。
化学性质
- 化学组成
汽油主要由C5~C12的脂肪烃和环烷烃组成,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芳香烃。这些烃类化合物在汽油中的比例和种类会因其来源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汽油中还可能含有少量的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杂质。
- 化学反应性
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裂解反应等。这些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水蒸气等产物。同时,汽油还可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与氧化剂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 可燃性
汽油是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能够在空气中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也是汽油作为燃料的主要特性之一。
- 辛烷值
辛烷值是衡量汽油抗爆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汽油在发动机中燃烧时的稳定性。汽油的辛烷值越高,其抗爆性能就越好,发动机就可以用更高的压缩比工作,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动力性能。汽油按辛烷值的高低可划分为89号、92号、95号、98号等不同牌号。
- 燃烧特性
燃烧特性是汽油在热力学方面的另一个重要性质。汽油的燃烧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反应、裂解反应等。在燃烧过程中,汽油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水蒸气等产物。汽油的燃烧特性受到其组成成分、辛烷值、燃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辛烷值高的汽油具有更好的抗爆性能,能够在更高的压缩比下工作,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动力性能。
重要特性
汽油重要的特性为蒸发性、安定性、抗爆性、腐蚀性和清洁性。
蒸发性
汽油在发动机气缸内,必须要迅速气化并与空气形成均匀 的可燃混合气,这主要是由汽油的本身蒸发性所决定。 反映蒸发性的主要指标是馏程和饱和蒸气压。1
① 馏程能大体上表示汽油的沸点范围和蒸发性能,一般用馏程 的10%、50%、90%点馏出温度和终馏点来反映不同工作条件下汽油的汽化性能。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要求10%馏出温度≯70℃、50%馏出温度≯120℃、90%馏出温度≯190℃,终馏点≯205℃。1
② 饱和蒸气压是衡量汽油在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中是否易于产生气阻的指标,同时还可相对地衡量汽油在储存运输中的损耗倾向。蒸气压越大,蒸发性越强,易于冷启动;同时产 生气阻倾向增大,蒸发损失增大。1
安定性
汽油在常温和液相条件下抵抗氧化的能力称为汽油的氧化安定性,简称安定性。汽油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定性,以防止其发生分解或变质。这通常需要通过添加抗氧化剂等添加剂来实现。汽油的安定性可以通过一系列化学指标来评定,如碘值、实际胶质、诱导期。1
抗爆性
指汽油在各种使用条件下抗爆震燃烧的能力。车用汽油的抗爆性用辛烷值表示。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汽油抗爆能力的大小与化学组成有关。带支链的烷烃以及烯烃、芳烃通常具有优良的抗爆性。规定异辛烷的辛烷值为100,抗爆性好;正庚烷的辛烷值为0,抗爆性差。汽油辛烷值由辛烷值机测定。高辛烷值汽油可以满足高压缩比汽油机的需要。汽油机压缩比高,则热效率高,可以节省燃料。提高汽油辛烷值主要靠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但也通过添加MTBE等抗爆剂来实现。汽油的牌号是按辛烷值划分的。1
衡量燃料是否易于发生爆震的性质称为抗爆性,汽油抗爆性通过辛烷值(RON)表示。汽油的辛烷值越高,抗爆性就越好。对同族烃类,碳数小,抗爆性好,辛烷值高。碳数相同的各族烃,辛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芳香烃>异构烷烃和异构烯烃>正构烯烃及环烷烃>正构烷烃。同一原油的不同直馏馏分,馏分越轻,辛烷值越高; 不同原油沸程相同的馏分,化学组成不同,辛烷值不同。1
腐蚀性
汽油腐蚀性与硫及含硫化合物、有机酸、水溶性酸或碱有关。1
清洁性
汽油常常含有机械杂质和水分。机械杂质会造成油路堵塞,磨损加剧等严重后果。水分混入汽油中,会加速汽油的氧化,并与汽油中低水分子有机酸生成酸性水溶液而腐蚀金属,低温时易结冰形成冰粒堵塞油路。所以车用汽油中应严格控制机械杂质和水分混入。
制备方法
汽油生产配套装置为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柴油加氢改质、焦化汽油加氢精制、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连续催化重整(简称重整)、苯抽提和MTBE等装置。整个制备汽油的方法、过程以及所使用的设备是一个复杂且高度专业化的体系。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介绍:
石油的提炼
汽油的制备主要通过石油的提炼过程实现,主要步骤包括原油开采、原油预处理、原油蒸馏、催化裂化、吸收和解吸、汽油精制、汽油调和以及成品储存与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原油被转化为不同沸点的馏分,其中汽油馏分通过一系列处理得到高质量的汽油产品。
制备过程
原油开采:从地下油藏中开采出原始的原油,这是汽油生产的起始原料。
原油预处理:对原油进行初步的处理,包括脱水、脱盐、脱气等,以去除其中的杂质、水分和硫化物等,为后续加工做准备。
原油蒸馏:将预处理后的原油送入炼油厂的蒸馏塔中进行蒸馏。通过加热使原油蒸发,然后通过冷却器冷却,使不同沸点的馏分(如汽油、柴油、重油等)分离出来。
催化裂化:将重质油馏分(如柴油)通过催化裂化过程转化为轻质油(如汽油)。这一过程中使用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提高转化效率。
吸收和解吸:处理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等,通过吸收剂(如胺液)将其从气体中吸收出来,然后通过解吸过程将汽油重新回收到气相中。
汽油精制:对得到的汽油馏分进行进一步的精制处理,包括脱硫、脱臭、脱水等,以提高汽油的质量和稳定性。
汽油调和:根据需要,将不同产地、不同品质的汽油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和,以得到符合标准的汽油产品。
成品储存与运输:将最终得到的汽油产品储存或装入油罐中,然后通过管道或油罐车等运输工具运送到加油站和销售点。
所需设备
原油开采设备:包括钻井设备、采油设备等,用于从地下油藏中开采原油。
原油预处理设备:包括脱水设备、脱盐设备、脱气设备等,用于去除原油中的杂质、水分和硫化物等。
原油蒸馏设备:主要是蒸馏塔(也称为分馏塔),用于将原油分离成不同沸点的馏分。蒸馏塔内部有多层塔盘或填料,使原油在上升过程中与蒸汽充分接触并分离。
催化裂化设备:包括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等,用于将重质油转化为轻质油。催化裂化装置内部装有催化剂床层,通过加热和加压使重质油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
吸收和解吸设备:包括吸收塔、解吸塔等,用于处理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吸收塔内装有吸收剂(如胺液),用于吸收气体中的有害物质;解吸塔则通过加热或减压等方式将吸收后的气体混合物中的汽油解吸出来。
汽油精制设备:包括脱硫设备、脱臭设备等,用于对汽油进行进一步的精制处理。这些设备通常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汽油中的杂质和不稳定成分。
调和与储存设备:包括调和罐、储油罐等,用于将不同产地、不同品质的汽油进行调和和储存。这些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以确保汽油的质量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设备只是汽油制备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一部分设备,并且不同炼油厂的具体设备和工艺流程可能有所不同。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新的设备和工艺也在不断涌现和应用于汽油制备过程中。
主要用途
汽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在交通运输、工业、发电以及其他一些特殊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在交通运输领域,汽油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在工业领域,汽油被用作溶剂和制药原料;在发电领域,汽油发电机为各种设备提供电力支持;此外,汽油还可在家庭和一些机械设备中作为燃料使用。这些用途共同体现了汽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
交通运输领域
汽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动力燃料,是用量最大的轻质石油产品之一,是引擎的一种重要燃料。4。根据制造过程,汽油组分可分为直馏汽油、热裂化汽油(焦化汽油)、催化裂化汽油、催化重整汽油、叠合汽油、加氢裂化汽油、烷基化汽油和合成汽油等。
汽车内燃机的主要燃料就是汽油。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油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除了汽车,汽油还广泛应用于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业用飞机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的内燃机同样需要汽油作为燃料来提供动力。
工业领域
作为溶剂:汽油,特别是溶剂汽油,由于其良好的溶解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化工生产过程中。例如,在橡胶、油漆、油脂、香料等工业中,溶剂汽油可以用作溶剂,帮助提取和分离化学物质。这一应用基于“相似相溶”的原理,即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则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汽油作为非极性溶剂,能够有效地溶解和分离非极性物质,如油污、油墨、油漆等。
用于食用油提取:虽然汽油本身不是食用油,但特定标号的溶剂汽油(如90号溶剂汽油,也被称为“6号轻汽油”)在食用油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萃取的方式,这些溶剂汽油可以将动植物中的油脂“吸”出来,再通过后续的工艺提纯,得到我们日常食用的油。这种通过溶剂汽油提取的食用油被称为“浸出油”,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在制药领域,汽油也被用于提取和分离药物成分。通过特定的工艺流程,可以利用汽油的溶解性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为制药工业提供原料。
其他化工应用:除了上述应用外,汽油在化工领域还有其他一些用途。例如,不同标号的溶剂汽油可以用于不同的化工过程,如70号溶剂汽油可以从香料中提取香精,120号溶剂汽油可以用来溶解胶料以生产汽车轮胎、胶鞋等。此外,汽油还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原料或介质,参与化工产品的合成和制备。
发电领域
汽油发电机广泛用于停电、露营和其他需要紧急电力供应的场合。这些发电机利用汽油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能,为各种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其他用途
家庭用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汽油还可以用作家庭燃料,如加热和烹饪等。然而,由于汽油的易燃易爆性和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在家庭中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机械设备燃料:某些固定式机械和农业设备也使用汽油作为燃料,如割草机、农用车和装载机等。这些设备通常需要在户外或特定环境下工作,汽油的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燃烧性能使其成为理想的燃料选择。
价格调整
汽油的价格调整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国内供需情况、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保障市场的稳定和消费者的利益。
价格调整机制
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的汽油价格调整机制与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紧密相关。当国际市场油价发生波动时,国内汽油价格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遵循“十个工作日一调”的原则,即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十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调价幅度: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满足调价条件时,国内汽油价格会根据一定的调价幅度进行调整。这个幅度通常是固定的,以确保价格调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影响因素
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国际市场油价是影响国内汽油价格调整的最直接因素。当国际市场油价上涨时,国内汽油价格通常会随之上调;反之,则会下调。
国内供需情况:国内汽油的供需关系也会对价格调整产生影响。如果国内汽油供应紧张,价格可能会上涨;如果供应过剩,价格则可能下跌。
政策调整:国家政策也是影响汽油价格调整的重要因素。政府可能会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来调控汽油价格,以达到特定的经济或社会目标。
价格下调
2023年12月19日,据央视财经消息,从12月19日24时起,这也是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第六次下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下调0.33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34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34元。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少花16.5元。2023年全年,汽柴油价格累计每吨下调50元。
2024年6月13日24时,中国国内汽下调190元/吨。折合成升价,每升92号汽油、95号汽油分别下调0.15元、0.16元。
2024年7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自24时起,国内汽油价格下调145元/吨,柴油价格下调140元/吨。折合升价,92号汽油下调0.11元,95号汽油和0号柴油均下调0.12元。
2024年8月8日24时,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调整。本轮调价周期内,美国就业数据低迷加剧经济衰退、需求不振担忧,受此影响,国际油价持续下行,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05元和290元。
2024年9月5日24时,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本次国内汽油价格(标准品)每吨降低100元。
2024年9月20日24时起,国内汽油价格每吨均降低365元。
2024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自24时起,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调145元、140元/吨。折合升价,92号汽油下调0.11元,95号汽油和0号柴油均下调0.12元。
价格上调
2024年10月10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每吨分别上调140元和135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上调0.11元,95号汽油每升上调0.12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11元。
2025年1月2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涨70元。
价格调整的影响
消费者:汽油价格的调整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出行成本。价格下调时,消费者加满一箱油将节省一定费用;价格上调时,则增加出行成本。
相关行业:汽油价格的调整还会对交通运输、物流、农业等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价格变动会影响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力。
宏观经济:汽油价格的调整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价格变动会影响物价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经济指标,进而影响整体经济运行。
汽油牌号
分类与特征
我国车用汽油有含铅和无铅两种。其牌号均是按照研究法辛烷值(RON)划分的,汽油牌号中的数字就是辛烷值。常见的汽油牌号包括89号、92号、95号和98号。这些牌号代表了汽油的抗爆性能,辛烷值越高,汽油的抗爆性能越好。
|| || 不同汽油牌号的辛烷值和特征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