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1。
基本概念
定义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Neisser, U. (1967)定义认知为:“所有个体获得和使用知识的过程”2。这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定义,它强调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各个方面。Neisser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的著作《认知心理学》将认知心理学定义为对知识获取、组织和使用过程的科学研究。
此外,Anderson (1980)提供了一个关于认知的更具体的定义,将其描述为“个体或群体构建知识的各种心理活动的集合,包括感知、记忆、判断和推理等过程”3。
主要内容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4。
类似地,Solso (2001) 指出,认知过程包括了感知觉、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语言等方面5。
历史发展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心理学和哲学。早期心理学家如William James和Wilhelm Wundt,都关注于意识流和心理过程。然而,行为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初期将研究重点从心理内部过程转移到可观察的行为上。
认知革命
20世纪50年代,对行为主义不满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心理学的认知方面,这标志着所谓的“认知革命”的开始。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 Austin 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 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
认知科学的发展
认知科学集合了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哲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共同研究心智和智能。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对人类和机器认知的比较和模拟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理论基础
信息处理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将人类的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4。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这种观点最早由心理学家如George A. Mill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信息处理理论强调记忆系统的结构,如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它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理解认知过程背后的神经机制。这个领域的研究侧重于大脑如何执行各种认知功能。通过使用脑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大脑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
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是用来模拟和理解心理过程的数学和计算工具4。这些模型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测试关于认知过程如何工作的假设。通过计算模型,科学家能够以更精确、控制的方式研究认知过程,尤其是在理解复杂的认知任务时。
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和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这种加工方式从外部刺激开始,逐步向上构建整体认知。它以感觉输入的基本特征开始,然后逐步组合这些特征形成更为复杂的知觉结构,即,当观察一个复杂的物体时,视觉系统首先识别其基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然后将这些特征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对象认知。例如,当看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诸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字母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
与此相反,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4。
注意
注意指的是有意识将处理资源集中到某些感知信息上,同时忽略其他非相关信息。即注意是一个选择性过程,涉及到对感官输入的过滤和优先级排序4。
注意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涉及到不同的注意调控机制:
选择性注意:个体在面对多个感觉输入时,能够选择性地关注某些感觉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这种类型的注意帮助个体集中精力于当前任务或目标,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分配注意:个体在处理多个任务或信息时,能够有效地分配心理资源,以满足不同任务的需求。这种类型的注意涉及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以优化认知表现和响应速度。
持续注意:个体在长时间内能够保持对特定任务或信息的注意力,而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持续注意帮助维持认知活动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支持长期任务的完成和执行6。
记忆
记忆是指获取、存储和在需要时检索信息的能力4。人通过知觉从外界获得信息,再在记忆中贮存下来,由此,人得以积累知识并在后来加以运用。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对感官输入非常短暂的保留,通常持续几毫秒到几秒。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涉及对信息的临时存储,通常持续几秒到一分钟。研究者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更具体地描述了短期记忆的结构和功能,将其视为一个主动处理和暂存信息的平台。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一般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声明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非声明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后者也被称为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声明性记忆涉及到事实和事件的存储和检索,使个体能够回忆和表达关于世界的认知内容。声明性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语义记忆(关于事实和概念的记忆,例如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大洲或了解水的化学组成)和时空记忆(关于个人经历和事件的记忆,例如回忆上个星期的生日聚会或儿时的家庭假期)。非声明性记忆则不涉及特定的事实或事件,而是涉及技能和习惯的存储和执行,例如学习骑自行车或打字的技能、学习如何使用复杂机器或工具。
问题解决
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又没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时,就有了问题。一旦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4。
问题解决的策略多种多样。一个问题可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应用哪种策略既依赖于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总的说来,人所应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可分两类,即算法(Algorithm)和启发法(Heuristics)。
算法
算法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例如:银行储蓄的月利率为R,现储蓄P元,为期T个月,问共得利息(I)若干?此题按公式I = PXR * T即可解决。这个公式就是解题的算法4。
启发法
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例如,弈中国象棋常用的“控制河口”“制造双将”“抽吃棋子”等都属于启发法。启发法也有多种,不同的问题可用不同的启发法,一个问题也可用几种不同的启发法。有些启发法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类别问题,应用的范围有限。另一些启发法则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运用于一些不同类别的问题,如前面提到过的尝试-错误法,指向性分析法等等。目前,已经确定几种比较有效的应用范围较广的启发法,如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逆向工作(Backward Working)、计划(Planning)等4。
语言
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极重要的作用。人的言语活动包含复杂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它也参与诸如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许多不同的心理活动。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语言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内化的思维工具4。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语言处理涉及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这些区域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密切相关。大脑对语言的处理方式也反映了认知过程的复杂性。
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音素、词素和句法。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们组成了词语的发音。不同语言的音素系统各不相同,例如英语中的 /p/、/b/、/t/ 等;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单位,是构成词语的基本成分。一个词可能由一个或多个词素组成,每个词素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如英语中的“un-”表示否定,“happy”是由“hap”(快乐)和“-y”(形容词后缀)构成的;句法则是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规则,用于组织和连接词语形成句子。句法规则决定了词语如何排列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和关系,这种结构使得语言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6。
Chomsky的语言相对性假说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一种普遍的语言能力,即语言习得的基础结构和规则。这种普遍语言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学习和掌握任何自然语言,无论其具体形式和结构如何。Chomsky进一步提出了生成语法理论,探讨了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和语法结构的普遍性。
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展现出认知能力的增长,如符号理解、概念形成和逻辑推理。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语言是认知发展的结果,而Vygotsky则认为语言对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
应用领域
教育应用
认知心理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改善教学策略和学习效率。例如,通过理解工作记忆的限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设计课程,避免学生信息过载。
多媒体学习原则(如梅耶的认知理论)建议,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材料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它利用了人类处理多渠道信息的能力。
心理健康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来治疗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7。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领域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尝试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创建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系统。AI的发展受到认知科学理论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8。
机器学习是AI的一个核心领域,它使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并做出预测或决策,而不是通过明确编程来执行特定任务。这一过程模仿了人类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深度学习,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受到了人脑结构的启发,尤其是大脑如何通过层次化处理来解释复杂数据(如图像和声音)。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