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符号(weather symbol)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
天气符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通过观察天空、云层、风向等 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并使用简单的 图形符号进行记录。随着气象学的发展,现代天气符号逐 渐形成和完善,成为气象部门发布气 象信息的重要手段。
天气符号是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众了解天气状况、预防气象灾害和 安排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起源发展
早期
天气符号的初步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人们已经试图用简化的方式记录天气现象。例如,古代中国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就会根据天象来预测天气,但这些记录通常是文字性或图像化的,并没有形成标准的符号体系。
20世纪
随着气象学的逐步发展,气象观测和天气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且随着气象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天气符号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天气符号的使用多限于气象图表和天气报道中,通常是基于简化的图形,如云、太阳、雨滴等。
随着国际气象合作的加强,气象符号开始趋于国际化和标准化。各国气象组织开始采用统一的符号体系,以确保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随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天气符号逐渐成为大众天气预报的一部分。气象符号不再仅限于专业的气象报告,也出现在报纸、电视节目以及手机天气应用中,天气图表变得更加生动、易懂,符号系统更加简化,尤其是通过符号组合来表示天气的多变性(如阴雨、雷暴、雪等)。
1975 年,美国气象局第一次在《 明尼阿波利斯杂志 》上正式使用了这套全新的天气符号。 在接下来的短短 4 个月时间里这套气象符号迅速发展到了 45 个城市以及 68 份报纸。 这套浅显易懂、简单明了的气象符号逐渐被大众接受,进入到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技术的发展,天气符号也不断演变。现在,许多天气符号已经数字化,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和网页动态显示天气状况。气象符号不仅简单直观,还可以通过动态图像和动画更加生动地展示天气变化。
现状与未来
今天的天气符号已经非常标准化,世界各国的气象机构都使用相似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被用来表示诸如晴天、阴天、降雨、雪、雷暴、雾霾等天气现象。随着气象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发展,天气符号的表达形式也不断丰富,特别是在与气象数据交互的数字平台上,天气符号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图形,还可以与温度、风速等数据结合,提供实时的天气信息。
国家标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气象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天气图形符号已成为传递气象信息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广泛使用。
由于设计理念、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使用气象信息的效果。编制国家标准,旨在规范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天气图形符号,使公共气象服务更为规范化、标准化。
|| || 标准信息
符号分类
天气现象符号
当气象观测员观测到某种天气现象时,即应在观测簿当日“天气现象”栏记入相应的符号,除少数现象外,并应同时记入其起止时间。以这些符号为基础,结合天气现象的强度、并存关系及某些特征,制定的可以填写在天气图上的一套符号叫填图符号。
下图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的天气现象符号表。
天气图形符号
为方便公众理解和识别,制定的代表天气现象的一套形象图形供电视或其他公共媒体传播使用。
下图是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天气图形符号。
天气基本术语
天气预报中,常见术语有:
晴:天空无云,或有零星云层,天空云量小于天空面积的1/10,即不足3成。
晴到多云:天空云量不足3成转天空云量占3-8成。
**多云:**天空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
阴: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虽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偶尔从云缝中可见到微弱阳光。
小(阵)雨:日降雨量不足10毫米,即12小时降水量0.1-4.9毫米,24小时降水量0.1-9.9毫米。注:本规定并不适用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西部各省另有规定。
中雨:日降雨量10.1-24.9毫米,即12小时降水量5.0-14.9毫米,24小时降水量10.0-24.9毫米。注:本规定并不适用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西部各省另有规定。
大雨:日降雨量25.0-49.9毫米,即12小时降水量15.0-29.9毫米,24小时降水量25.0-49.9毫米。注:这规定并不适用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西部各省另有规定。
暴雨:12小时降水量30.0-69.9毫米,24小时降水量50.0-99.9毫米。
注:本规定并不适用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西部各省另有规定。
大到暴雨:日降雨量50.0毫米以上。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即雷暴并伴有阵雨。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即12小时降水量0.1-0.9毫米,24小时降水量0.1-2.4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即12小时降水量1.0-2.9毫米,24小时降水量2.5-4.9毫米。
大暴雪:12小时降水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以上。
大到暴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雨夹雪: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一般有4-5层)降落,为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时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统称霜冻.
雾:指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这种集合体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000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降到1000~10000米之间称为轻雾。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凇(由雾滴冻结的,称雾凇),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强风:6级风,距平地10米处风速在10.8-13.8米/秒。
疾风:7级风,距平地10米处风速在13.9-17.1米/秒。
大到飓风:8-12级风,距平地10米处风速在17.2-36.9米/秒。
热带气旋: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高温、低压的强烈气旋性涡旋。按中心最大风速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
浮尘:尘土、细沙悬浮于空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
强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0.5公里。
应用领域
气象预报与报告
天气符号在气象预报与报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帮助气象学家和预报员用简洁的符号来表达天气状况,能够快速传递关于温度、降水、风速等重要气象数据。这些符号不仅限于气象站和专业气象台的使用,也被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中,通过图像和图标的形式,帮助公众理解天气变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天气符号已经被集成到各类数字天气应用中,用户可以通过这些符号快速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从而做出相应的生活安排。
交通运输
天气符号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航运,都需要通过这些符号及时了解天气变化,确保运输安全。例如,在公路交通中,司机通过天气符号可以了解道路上的天气状况,判断是否存在如大雪、暴雨、浓雾等恶劣天气,从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铁路部门也利用天气符号来预测和应对天气对列车运行的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运输的顺畅。
农业
农业生产对天气有着极高的依赖性,因此天气符号在农业气象中也有重要作用。农民依赖天气预报和符号来制定作物种植、灌溉、收割等农业活动的计划。例如,天气符号可以提示某一地区是否出现干旱、暴雨、霜冻等极端天气,帮助农民做好应对措施,避免作物损失。此外,天气符号也有助于农业部门制定气候变化预警,帮助农民适时调整种植策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旅游业
旅游业同样依赖天气符号来为游客提供相关的天气信息。许多旅游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都使用天气符号,帮助游客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进而决定是否进行户外活动。例如,晴天符号提示游客适合进行徒步、游泳等户外活动,而阴天或雨天符号则提醒游客可能需要调整旅行计划或准备雨具。天气符号帮助游客快速了解天气变化,确保他们在旅行过程中作出安全、合理的选择。
环境保护与灾害预警
天气符号在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天气符号被用于发布灾害预警,提醒公众注意天气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台风、暴雨、热浪等符号会提前向公众发出警告,帮助人们采取防护措施。环境监测机构还利用天气符号来传递空气质量和污染预警信息,尤其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如雾霾天气)提醒公众做好健康防护。这些符号通过简单直观的形式,帮助人们迅速做出应对措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