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称为达克效应(D-K Effect)。是指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产生的偏差,特别是那些实际能力相对弱的人,往往倾向于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水平,以至于其自我评价可能超出平均水准,相反,实际能力高的人却会做出较低的评价1。

在20世纪9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开始关注不同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表现出的差异,并对个体能力及个体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特定领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表现出了“能力低者高估自己,能力高者低估自己”的规律2。后来Mueller、Burson等多位学者继续了该领域的研究,对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等做了进一步探究,并以 Dunning和Kruger两位研究者的名字命名了此效应,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2。

基本概念

定义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个体在完成特定领域任务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准确评价的现象,特别表现为能力相对低的个体最大程度地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超过平均水平,而能力高的个体则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评价。1

分类

有人将工作中常出现邓宁-克鲁格效应现象的人群总结为两类:

(1)倚老卖老型:工作中有时会有门外汉(多为领导或者年龄较长者)对他人的工作指指点点。3

(2)半瓶子型:研究表明:一知半解的新手常常会有过度自信的情况,一项关于医生诊断失误率的调查指出:在最开始,新手医生是谦虚的,对自己的诊断正确率有比较准确的认识。但是在诊断了一些病人之后,这些有一定诊断经验的新医生高估了自己的诊断准确率,他们认为诊断准确率为73%,可实际上正确率还没有达到60%。3

研究由来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场考试结束,“学霸”们常声称自己失误,考得不好,“学渣”们则自信满满,称自己一定稳了,但结果常常是,“学霸”们不低的分数让人再次感受到他们的“虚伪”,“学渣”们与其所预计相差甚远的成绩常被大家调侃。这种情境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越无知越自信”,这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张口就是国际局势的出租车司机,饭桌上大谈国家政策的亲戚4……人们是因为虚伪或自大而无法准确自我评估吗?还是有别的原因导致人们就是难以准确评估自我能力?能力不同的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时的差异如何?这些问题都与邓宁-克鲁格效应有关2。

1995年某天,一个名叫麦克阿瑟·惠勒的劫匪在光天化日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戴面具也没进行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时甚至还对着监控微笑。随后警方很快就将他抓获,当警察们给他看监控录像时,他仍坚称监控造假,因为自己涂过了柠檬汁。警方调查后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惠勒觉得,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45这个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的注意,他们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相关实验

研究者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让被试完成一套标准能力测试题目,后让其预测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并预测自己相对于其他被试的能力排名(用百分位数表示),随后研究者把被试们的成绩从低到高排列,分为四个部分(四分位数表示)16。

结果显示,经过多次实验,个体能力的实测得分排名与预测能力排名(即实际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在对自己的实际表现作出评价时,实际测试中处于第四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第三四分位数位置的人,处在第三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处在第二四分位数的人,以此类推。这表明个体对自己的绝对能力水平的评价比较准确16。在比较个体的实际表现与预测表现的差异时,研究者发现处于成绩排名各个位置的被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现出的偏差最明显,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顶端的人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16。

形成原因

能力与元认知能力的关系

Kruger和Dunning指出,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能力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个体在此领域中的表现出众,其二是指个体能认识到自己及他人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6。后者被称为元认知能力,也即既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准确评价自己的能力1。苏格拉底曾说:“我知道我是聪明的,因为我自知无知。”就是把元认知能力纳入了能力的评价范围。高能力者不仅表现斐然,而且能意识到自己表现过人(元认知能力高),而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着双重困境,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表现,也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无端自负2。

元认知能力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无法准确评价自己是因为元认知能力或多或少存在缺陷。Kruger和Dunning让被试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测试(该测试可较好地区分个体的逻辑推理能力差异),随后估计自己在所有被试中的测试排名。之后随机选取一半的被试进行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另一半被试则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给定的无关任务6。最后,被试需要预测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和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的百分位排名。结果显示,逻辑推理能力最低(能力测验得分处于第一四分位数)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百分位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测验得分处于第四四分位数)的个体,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百分位排名。实验还发现,排名最低的个体在经过能力训练后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显著降低了对自己的能力排名预测,而能力最高的个体在经过能力训练后也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计,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1。该实验表明,能力训练确实可以改变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而且使其更准确地接近于个体的真实水平。而未经能力训练的个体,不论能力高低,他们对自己排名的评估都未改变26。

该实验说明,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领域客观能力水平与其自我评价的中介变量27。具体表现为,高能力者元认知能力相对高,低能力者元认知能力相对低,但二者的元认知能力都存在缺陷,所以尽管高能力者在测试中得到高分,但他们仍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水平,而那些在测试中表现不佳的个体元认知能力更差,更加不能正确评价自己127。

虚假一致性效应(错误共识效应)

根据元认知缺陷理论,高能力者应该能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仍会错误地低估自己的实力。高能力者产生偏差的原因是什么?与低能力者有何不同?Kruger和Dunning使用了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Consensus Effect)来进一步解释高能力者的“过度自谦”。虚假一致性效应是指人们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8。能力高者在测试中表现不错,就会错误估计其他人也同自己一样,从而对自己能力突出这一特征并不敏感。在Kruger和Dunning的实验中,每个被试被要求对其他5人的测试答卷打分,然后预测这些完成答卷的被试的能力排名,之后又重新对自己第一次完成的测试进行排名并预测自己答对的题数6。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在能力排名处于最低端的个体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现好的答卷后,不但没有改变对自己的排名评价,反而提升了已经过高的自我评价(未达显著性水平),而能力排名最高端的个体则提高了对自己能力水平排名的评价。这说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会比较后还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拙劣表现,其自我评价的不准确来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价,而能力高的人经过社会比较后能调整自我评价,其先前的不准确来源于对他人的错误估计2。

影响因素

邓宁-克鲁格效应描述的是“人们很难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一现象,有研究者总结了影响能力自我评价的因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效应1。

自我中心理论及锚定理论

自我中心理论认为,在进行比较判断时,相较于与他人相关的信息,个体会自动地赋予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更高的权重5。而锚定理论认为,人们在比较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时,先想到的是“我能力如何”,即自动地将自己的能力水平当作锚点,然后再推测“他人能力如何”9。在缺乏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人们通常对自己的了解更多,但对别人缺乏了解,所以自我相关的信息容易被唤起和提取1,人们可能会只看到自己的能力,却不能充分考虑比较对象的能力,而忽视了别人也拥有同样的技能,所以做出了不准确的估计,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这项能力在客观上比他人强10。

自我观念

自上而下的自我观念是指人们形成了某些与自我相关的固定思维,在认识其他具体事物时,会使用这些固定思维预测他人行为,这种观念会使人们很难重新认识现有知识和任务11。与此相对,还存在一种自下而上的经验,是指个体在接受一项任务时,运用自己的脑力、体力等资源完成该任务的经验,这是一种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认识的动态经验1。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自上而下的自我观念可能是首先作用的因素,它影响着自下而上的解决问题的经验12。研究发现,当在完成任务之前不被告知被试任务性质时,他们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的评价不会受到预先形成的自我观念的影响,他们会用一些间接的线索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如任务完成的速度、准确率等13。这说明自上而下的自我观念的影响是发生在对任务的性质的认知之前的1。

社会反馈

观察别人的反应是人们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自我评价形成的过程中,个体从他人那里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也会影响自我评价的准确性1。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通常倾向于给出积极的评价,而较少提供负面评价,这种社会规范使人们更易接收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信息,包括积极情感、经历等14。尽管人们或许能够意识到自己偏好他人反馈中的积极部分,但难以认识到这些评价的非客观性,当个体依据这些社会反馈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很可能会产生偏误1。

应用领域

医疗教育

一项关于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研究显示,学生们在学年初(九月)的自信水平很高,但随着学年的进行,他们的信心在一月末显著下降,然后在学年末(五月)再次达到高峰15。这可以用邓宁-克鲁格效应来解释:学年初时学生们缺乏知识,也无法辨别自己缺乏知识,从而非常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领域内知识更加了解,也清楚了自己在知识技能上的匮乏,信心也相应减弱。在学期末时,他们获得了足够的经验,也恢复了信心(达到了最高水平)15。

研究者指出,在医疗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对自身水平的怀疑等措施来减少邓宁-克鲁格效应的负面影响,教师或管理层应意识到自我报告的信心不一定与实际表现相关;相较自我评估,应更多地依赖来自同辈、病人和教师的反馈来衡量个人能力;应提供多个来源的建设性的客观批评,告知学生未能达成目标的后果,以促进学生进步;学生需要经历自我怀疑的时期来改善和提高个人的表现16。

飞行航空

在飞行航空领域,邓宁-克鲁格效应可能表现为:在没有接受足够训练时,飞行员可能会高估自己的飞行技能和经验,在应该转换为“仪表飞行规则”的情况下,仍错误地按照“目视飞行规则”进行操作;在转换到新机型或航空电子设备时,飞行员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操作不熟悉的飞机或发动机时产生风险;航空机械师在维护不熟悉的飞机或发动机时,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培训,可能会错误地评估自己的维护能力,这可能导致飞机维护不当,增加飞行风险17。

Pavel等人认为,在进行飞行员的训练时,需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能力较强者的目标应该是把技能提升到更高等级,而能力较低的飞行员应该专注于基本飞行技能的训练,此外,需要对飞行员们进行有关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偏差1517。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