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不是经典人格理论提出的人格类型,是从讨好型沟通方式拓展出来的一种个性特征。“讨好型”这一概念来源于萨提亚沟通方式理论。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提出,人有五种基本的沟通交流方式,包括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和表里一致型1。萨提亚认为,父母与孩子从小建立的紧密关系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交流方式,并且会影响儿童的生存姿态,形成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隐藏自己的情绪、非常害怕冲突,因此他们会压制自己的需求。他们既害怕被拒绝,又害怕失败。讨好型的人忽视自己,内在价值感较低。他们的言语中经常透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让你开心”等话语。他们的行为过于友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求怜悯2。
基本概念
定义
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指的是喜欢讨好别人、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别人的一种人格特征。这类人通常试图通过迎合他人、取悦他人来获取认可和接受,而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避免引起冲突或失去他人的好感。
特征表现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为他人着想:讨好型人格的人敏感,擅长察言观色,能迅速察觉并满足他人的需求。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甚至愿意做一些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3。
2.压抑自我需求:他们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害怕让人失望,因此很难拒绝别人。他们为了维持和谐,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3。
3.害怕冲突:他们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但是这种想法和行为严重地扰乱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非常害怕产生冲突,所以他们希望用道歉尽快结束冲突3。
4.迎合他人:在社会交往中,他们对待别人的观点经常会说,“你说得很对”等类似迎合的话。这种迎合来自他们内心的胆怯,总觉得别人比自己要厉害,所以会把自已的位置放得很低3。
5.不懂得拒绝:因为十分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他们会把别人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他们害怕拒绝,其实也是因为担心一旦拒绝他人,他人就会厌恶自己3。
6.没有原则和底线: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总是忽略自己,希望和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因此,在交往中,有时会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一味讨好他人3。
消极影响
讨好型人格会给个体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价值感低下。讨好型人格往往具有极强的同理心并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因此,讨好型人格倾向于追求亲密、深情和信任的关系。这些人强烈渴望外部认可,对可能发生冲突的情况敏感,并极力避免冲突的发生4。这种行为会对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产生消极影响。一味追求被认可、被接受常常会导致负面的自我评价,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无能为力或怨恨5。
二、人际关系困难。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关系需要对他人给予温暖、理解、同理心和关怀。讨好型人格具有丰富的这些品质。然而,讨好型人格往往会因自我价值感低下而挣扎,而且他们对外部认可的渴望会削弱他们维持健康关系的能力。比如,自我表露在人际关系中很重要,而讨好型人格往往不会表露真实的自我,常常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以迎合他人。这会阻止他们体验真正的联结感和亲密感。此外,讨好型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为他人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产生怨恨。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健康,还会破坏他们所维持的人际关系。
三、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增多。讨好型人格的个体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需求。当心理资源匮乏时,会出现慢性压力和情绪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力、无助或绝望,因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Braiker在临床中证实:讨好型人格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焦虑、恐慌和抑郁情绪6。另外,出于义务而不是内心选择行事可能会导致强烈的沮丧、怨恨和痛苦的感觉,甚至不由自主地爆发愤怒。但想取悦他人的个体会因为害怕遭到反对竭尽全力地压抑愤怒。
四、饮食失调。讨好型人格对人际和谐的关注可能会导致他们吃自己不喜欢或不想吃的食物,或者即使不饿也得吃,并且依从所属群体的饮食习惯。研究表明,讨好型人格往往会在社交环境中吃得过多,这样周围的人会更舒服,但这可能会导致饮食习惯紊乱或饮食失调7。
五、意志力、信心耗尽。过度关注他人的目标和需求会导致对自己的目标缺乏动力和信心。
如何克服
第一招:意识到盲目讨好会迷失人生方向
过度在意他人的意见,一味照他人的意见生活,我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主动权和方向感。我们要意识到盲目讨好会迷失人生方向,这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当所有人都试图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你时,如果你没有自己特有的判断,就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失去前进的方向。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你必须静下来,好好听一听你内心的想法,找到前行的目标和方向8。
第二招:提高自我分化能力
自我分化能力是一种能够分离个人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自我分化能力强的人有着较为清晰的价值观,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不容易被外界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会区分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区分情感与理智,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的边界来提升自我分化能力8。
第三招:从做自己的好朋友开始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自我感受之上,因此,想要减少讨好行为,可以从做自己的好朋友开始。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小人:它可能是一个“PUA达人”,觉得你一无是处、哪里都不够好‘也可能是一个“小天使”,会在你困扰的时候安慰你,发现你的闪光点。你现在要做的是当“PUA达人”出现时,停下来间问自己:“如果是好朋友遇到这样的指责,我会对他说点什么呢?”请将我们予以别人的温暖也赠予自己,相信你自己值得被温柔地对待。慢慢地你会发现,当我们学会了对自己友好之后,就能学会如何更好地把爱分享给别人8。
历史发展
萨提亚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在观察了大量的家庭互动、交流后,她将一些基本行为概括为“生存姿态”的模式。无论人们在原生家庭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会找到应对和生存的方法。1988年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提出了生存姿态的几种模式: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910,系统阐述了人们如何在这些模式中表达自己。在1991年出版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她对每种生存姿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11。
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在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1)童年创伤:过去的困难或创伤经历的影响。例如,经历过虐待的人可能会试图取悦他人并尽可能表现得友善,以避免引发他人的虐待行为。
(2)家庭动力:取悦他人通常是一种习得的行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可能会目睹父母从某些行为中得到认可,并学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萨提亚认为,父母与孩子从小建立的紧密关系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交流方式,并且会影响儿童的生存姿态,形成讨好型人格8。
(3)自尊水平低:由于缺乏自信,讨好型人格很难确认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因此,他们寻求外部验证以获得批准和接受。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试图取悦别人,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自己不竭尽全力让别人快乐,别人就不会喜欢他们。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取悦他人可能是一种证明自己被认可或被喜欢的方式。通过使他人快乐,他们会感觉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4)完美主义:讨好型人格常常表现出完美主义特征,有时他们希望一切都“恰到好处”,包括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导致他们希望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按照自己预想的模式发展,从而产生讨好型行为。
(5)互惠原则:Braiker(2002)认为讨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会一直讨好别人,深层的动机是:期望他们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遵循互惠原则——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会对我好12。
相关实验
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实验研究非常少。2012年,Exline, J.等学者开展实验探讨了社交压力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行为,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交倾向性(sociotropy)的人。社交倾向性指倾向于取悦他人、维持社交和谐。高社交倾向性与讨好型人格类似。研究表明,当人们认为他人希望他们吃东西时,具有高社交倾向性的个体更容易吃更多的食物。这种行为是为了避免社交威胁感和维持社交和谐。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社交因素在饮食行为中的重要性,有助于理解高社交倾向性如何影响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饮食选择。该研究通过两项实验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
实验一是一项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研究,专注于观察参与者对吃糖果的诱惑的反应。在这项研究中,一个同盟者在实验室环境中从碗中取出一些糖果。我们的主要假设是,那些具有高度社交倾向性的人——即那些过分关注取悦他人和维持社会和谐的人——会在他们认为同盟者希望他们吃糖果的情况下吃更多的糖果。此外,我们预测高社交倾向性还会与尝试与同伴吃的一样多、更多的人际关注以及为了使同伴感到舒适而吃东西的行为呈正相关。这些联系在那些认为同伴希望他们吃东西的参与者中尤为明显。实验一的结果显示,社交倾向性与饮食选择之间的联系在那些感受到同伴期望他们吃东西压力的个体中尤为显著。
实验二:
作为实验一的补充,实验二提高了生态效度,通过调查参与者在真实饮食情境中的体验,特别是当他们与希望他们吃东西的人在一起时。这项研究特别关注了人们在感受到吃东西的社会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实验二评估了参与者感知到的如果他们少吃,其他人会感到受到压力的程度,以及相关的人际关注和痛苦。这些变量被用来解释社交倾向性、通过饮食来安抚他人的愿望,以及屈服于社会压力之间的关系。实验二的结果表明,社交倾向性与感知到的压力感、人际关注和痛苦有关,这些感受又预测了更强的安抚他人的愿望和更多的屈服于社会压力的行为。此外,屈服于社会压力的感觉与对饮食选择的满意度降低有关。
这两项研究共同表明,一些人可能因为担心在自我控制方面超越他人而对人际关系构成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吃得更多,以试图让其他人感到舒适。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度社交倾向性的人特别容易受到这种社会压力的影响,并可能因此改变他们的饮食行为。
相关研究
欧咏恬等人探索了讨好型人格的内涵与结构,并编制适用于科学研究的讨好型人格量表。该量表涉及妥协牺牲、自卑抑制、和善恭顺、换位思考、恭维迎合、人际敏感,共六个维度13。
应用领域
讨好型人格或者说更广义的生存姿态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立即评估来访者可能的生存姿态,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进行更深入、更快速的接触9。当咨询师评估来访者时,通过观察他们如何谈论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可以确定他们的生存姿态应。了解了生存姿态后,咨询师就知道如何与他们接触。萨提亚强调与来访者建立联系,与来访者接触是萨提亚模式治疗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要求。在萨提亚提出的五种沟通姿态中,用讨好的姿态与别人交往的人,通常将自己看作受害者,而且感到无助和绝望。咨询师需要根据这一个性特点与讨好型的来访者进行接触。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