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书中指出,钝感力是一种排除周围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强调的是应对困境的耐力。他表示,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1。
从心理学的角度,钝感力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感知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时,通过降低自身的感受性,而以一种更理性和放松的状态去应对,并坚定地朝着期望目标努力的一种适应能力2。它是个体在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能帮助个体避免应激事件的不良影响,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提高适应水平,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3。
基本概念
定义
根据渡边淳一的理解,钝感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1。 这个词语由“钝感”与“力”结合而成,“钝感”指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不敏感,而“力”则表示能力或力量。因此,“钝感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韧性,表现为对负面情绪、压力和批评具有较高的承受力,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
主要内容
钝感可以简单理解为“敏感”的反义词,是人动作、行为反应慢度的标尺。钝感系数越高,对外界反应越慢、敏感度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否则反之。
根据渡边淳一的理解,钝感力有5大要素:1) 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 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 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 对嫉妒讽刺常怀感恩之心;5) 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1。
钝感力包含了诸多积极的人格特质,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首先,钝感力强调个体特质因素,个体具有的正性特质越多,正性特质发展的越好,个体的钝感力发展的越完善。其次,钝感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社会和文化等),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尤其是在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最后,钝感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积极人格,包括许多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创造性等3。
特征表现
根据《钝感力》一书中的描述,具有钝感力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是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生理方面,人体的血管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二者相互拮抗,拥有钝感力的个体不易受到刺激的影响,副交感神经处于支配地位,血管舒张,全身的血液可以畅通无阻地流遍全身1。但钝感的个体有时会给人留下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
形成原因
钝感的“五力模型”对钝感力的形成原因提供了解释。“五力模型”指的是:滤过力、耐受力、沉静力、化解力和复原力。
滤过力是对情绪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的能力,即不受到信息和负性情绪干扰的能力。
耐受力是对情绪信息的耐力和承受力,即承受生活的挫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沉静力是面对情绪信息时沉着冷静、谨慎而行的能力,即不被情绪左右,面对负面信息时能够冷静、克制。
化解力是有效处理情绪信息并将所面临的问题、困难化于无形的能力。
复原力是对不良情绪信息的良好适应并从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恢复的能力。
钝感是慢速觉察自己或他人情绪并滞后做出情绪化反应。结合情绪认知理论学派提出的“五力模型”,五种能力相互作用,个体能够使自己情绪化反应延迟出现,从而表现出钝感4。
分类
钝感力可以体现在生理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
生理方面的钝感力包括神经机制的钝感、五官的钝感以及睡眠的钝感。
人际关系方面的钝感包括上下级关系的钝感、日常生活中的钝感和恋爱关系中的钝感5。
历史发展
钝感力这种思想其实在中国早就产生了。古代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思想就与现在所说的钝感力不谋而合。庄子提出的“心斋”是指终止一切认知、感受和意志活动,包括以感官为基础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这样可以说是达到至虚至无的境界。钝感与心斋都是对个体生命终极追求的一种手段,都强调忽视人的感官作用,不让感官影响到人的内在世界,从而获得快乐和自由6。
而钝感力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首次提出。他认为,社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的。现代人待人处事常常过于敏感,容易走极端,因而也容易受到伤害或伤害到他人。钝感力是人们在应对各种事情的过程中,不会使自律神经变得紧张或反应过度,从而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易于同他人和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求得生存和成功的一种能力6。
由于其鼓励降低自身感受性,放缓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减少内耗、专注自我,而普遍受到压力较大的年轻人的追捧,成为网络热词,逐步走进大众视野。
钝感力可简单理解为敏感的反义词,如果敏感是种天赋,那钝感是种能力。心理学研究开始关注高敏感个体和低敏感个体(可简单理解为钝感力强的个体)间的差异,发现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因素,高敏感人群的脑区激活强于低敏感人群7。关于钝感力本身,目前还没有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存在一些心理学名词在研究理论和范畴上与钝感力相同或相似,例如心理韧性、防御机制和应对、积极人格等8。
教育学者在中小学中引入钝感力概念,旨在调节青少年和儿童的压力水平,促进负面情绪的消除,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9。
相关实验
问卷调查
刘金光(2011)对《钝感力》进行文本分析,形成36个项目的问卷,包括19个正式项目和17个干扰项目,共分为4个维度:理智忍耐(遇事冷静的、情绪稳定的、理智的、耐心的、处事泰然的、自控能力强的、忍耐的)、进取(有激励心的、有进取心的、有目标的)、聪敏(机智的、有创造性的、有艺术的、有洞察力的)和乐观开朗(乐观的、开朗的、有活力的、心胸开阔的、睡眠能力强的)。受试者根据项目与自己的符合情况进行自评,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8。
而后有研究者利用钝感力量表进行施测,结果证明问卷信、效度良好,并以此问卷探究钝感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得出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钝感力促进睡眠质量10。
钝感力与敏感性
钝感力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加自在地生活,但同时,钝感力会让人忽视当前情境中的信号,产生惰性。所以,在生活中,只有钝感力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敏感性。敏感性高的个体感知信息更加精确,加工层次更深,能够注意到细微的差别并将自己的知识和以前的经验结合起来11。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钝感力有助于摆脱情绪困扰,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工作和复杂环境时,敏感性有助于快速获取环境中的有效信息,迅速解决问题。平衡好钝感力和敏感性,是高效工作和快乐生活的保障。
影响因素
钝感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生物因素
钝感与敏感作为人格中的特质之一,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除此之外,钝感在生理方面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影响1。
2)环境因素
钝感是个体在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尤其是在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受到生活事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3。
3)个体因素
钝感力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受到个体对负性信息的解读,即个体的归因方式的影响。
应用领域
钝感力的概念广泛应用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在心理学领域,钝感作为敏感的反义词,与敏感性一起被探究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体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在教育学领域,钝感力作为个体心理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不少关注。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钝感力,降低敏感性和压力感。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