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中华医学会
审核:刘慧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副主任医师
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会与肠道内的消化液、食物残渣等混合,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大便。这些颜色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消化道出血的量、部位及出血速度。
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大便的颜色可能并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少量的血液被肠道内的消化液稀释,且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被硫化,形成了黑色的硫化亚铁,但这一变化在少量出血时可能不足以改变大便的整体颜色。然而,如果进行大便隐血试验,仍可能检测出阳性结果,提示存在消化道出血。此时,出血量通常在5~50毫升。
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大便的颜色会逐渐发生变化。当出血量达到50~100毫升时,大便开始变黑,呈现出柏油样光泽。这种颜色的大便通常被称为“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之一。黑便的出现,意味着出血量已经相对较大,需要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
如果出血量进一步增加,达到300~500毫升甚至更多时,大便的颜色会变得更加深邃,呈现出焦油黑色或暗红色。此时,患者不仅可能出现黑便,还可能伴有呕血、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消化道出血已经相当严重,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也会影响大便的颜色。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硫化作用后形成黑色硫化亚铁,因此大便多呈黑色或柏油样。而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距离肛门较近,未经充分硫化即排出体外,因此大便可能呈现暗红色或鲜红色。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